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下台前對台「臨去秋波」,加上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台灣防疫有成,為邁入2021年伊始的台灣帶動一波內政外交的狂歡。在《天下雜誌》2021年1月發佈的國情調查中,對國家未來發展樂觀的台灣人比例創下歷史新高,對比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仍深陷在疫情掙扎,台灣依恃「民主防疫」正常生活,獨攬國際鎂光燈焦點,蔡英文對內言說的「台灣防疫成功,經濟穩定發展,國際地位越來越強」一詞,套用在台灣人滿溢的自豪上,有其依託。
另一方面,川普政府趕在卸任前十餘天草率宣佈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訪台、高調宣傳台美進行「政治軍事對話」,並取消美國對台所有交流限制等,盡其所能地渲染台美友好的粉紅氛圍。儘管台灣多數輿論對於拜登(Joe Biden)上台後,美中台三邊關係勢必有所修正,但在川普最後的瘋狂以及台灣人忍不住「見獵心喜」下,依舊鼓舞台灣人心一時:台灣人面向外部的喜怒哀樂,一切彷彿都與美國有關,甚至只與川普表現出多強烈的友台有關。至於拜登?今朝有酒今朝醉,之後再說吧!
自豪源於「國際之外」的壓力釋放
當然,包括防疫成績獲得國際肯定,以及美國「策略性」提升台美關係,皆促使台灣人近來的自豪感爆棚,其多少也源於台灣艱處「國際之外」,終於壓力釋放。諸如台灣於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死亡73人佔全球774人死亡中近10%,彼時在尋求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時,得到中國大陸一句「誰理你們」,國際悄然無聲;又或者是1979年中美建交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在「一中原則」下,為避免波及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動輒給台灣穿小鞋。歷經多次與冰冷的國際現實碰撞,台灣人早已下意識地將對自己的想像壓抑在深層意識之中,轉化成一種「自卑」的心態,期望任何的能見度,於焉動輒「台灣之光」。
但台灣人的自卑心態,到了2017年川普上台,自川蔡通話、數次對台軍售、派遣高階官員訪台、取消台美交往限制後,出現了化學變化。川普政府一連串的挺台舉動,尤其是任期最後2年,大剌剌地挑動台灣人的深層意識,致使台灣人看題的重點不再理性關心台美關係的實質面有何長進,而是放飛自我原本被壓制住的認同問題,野蠻生長成激昂的自豪與自傲,輔以蔡政府對內極力宣傳「台美關係史上最佳」、「我是台灣人,我驕傲」等情緒渲染力十足的話術,「美國挺台灣」成了台派想望的準預言,「指日可待」。

但當學界言及未來可能的情勢轉變,例如警示拜登政府不見得會延續川普政府的對台政策時,那些迷失於自豪心理的台灣人,卻也只是選擇性地關上自己的耳朵,或是蠻橫地將相關說法一概否認,這種一廂情願式的反應,自證美國政府換屆,顯然是「自豪的台灣」自評能否繼續自豪走下去的最大變數。 (相關報導: 劉性仁觀點: 改國徽廢國旗,改變美中台現狀的變數就在台灣 | 更多文章 )
由自卑而自豪、由喜轉怒的心態變化,顯示台灣人看待自身前途的喜怒哀愁,在被川普以餌誘引上鈎後,每一分的情緒變化都與美國有關。如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推特細數任內的挺台舉措、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美國國會上贊同「對中國強硬是對的」,又或者是多位美國友台議員大力推動多部涉台法案等,無一不讓台灣人欣喜;或是當美國友台參議員魯比歐(Marco Rubio)言及「台灣是北京紅線,美國須謹慎避免衝突」,難掩的失望與憂慮;以及外交部長吳釗燮說出「台灣不與美國尋求全面建交」,引來的全民怒火等等,顯示台灣人的情緒變化,無一不深受美國影響,同時阿Q地認為,在美國的支持下,台灣的認同問題終將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