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力推萊豬公投,藉以炒熱反民進黨的聲量,提前為二○二二年九合一選舉布局。到底明年底這場選戰的大勢如何?《新新聞》、《風傳媒》跟大數據公司實義分析合作解析選情,提供讀者全新視角。
實義分析的「民意探知系統」是以一二年至二○年歷屆縣市長、總統選舉結果做為大數據分析基礎,計算各縣市的民意流動,以及可能變換支持意向的民意,也就是中間選民的多寡及分布。
台北市民意流動幅度居冠
民意探知系統將各縣市的選舉結果分類並數據化,綜合考量各縣市各里是否曾發生多數選民轉換支持政黨的情形。政黨分類包括泛藍、泛綠、無黨籍以及其他政黨等四類。
除了翻盤次數多寡,如果翻盤時間越接近,翻轉係數就越高。根據系統,將翻轉次數、翻轉係數相乘,將各里數據加總平均後,可以發現翻盤最劇烈的縣市中,台中市高居第三、台北市第四;高雄市、新北市位列中段班,分居第九名、第十名;台南市、桃園市則是中後段班,分居第十五名、第十七名。
以各縣市的「平均民意流動幅度」計算,即可改變投票意向的選民(流動選票)佔選舉人數比例,在六都中,台北市以○.一五一的民意流動幅度,即流動選票佔選舉人數一五.一%,排名第一(居全台縣市第五)、台南市○.一四四排第二(居全台縣市第六)。
高雄、新北、台中、桃園的流動幅度雖然位居倒數,但因為選舉人數多,與「流動幅度」相乘之後,流動選票總數仍位列前茅。其中,雙北、台南、高雄皆有二十萬到三十萬票,台中十四萬票、桃園八萬票。

藍營北市鐵票逐漸轉為流動票
也就是說,在翻盤相對容易的縣市,「流動選票」將扮演更加關鍵的角色。
系統顯示台北市無論是流動幅度、流動選票都位列前茅,這是因為一四年白綠結合,系統將台北市長柯文哲歸屬在綠營候選人,一八年歸類在無黨籍,所以近幾屆選舉,台北市許多里歷經藍營、綠營、無黨籍之間轉換支持。
台北市擁有近三十三萬張流動選票,佛光大學公共事務系助理教授李欣晏剖析,對以白色力量自詡的柯文哲可能推出的民眾黨候選人而言,流動選票的重要性不在話下。綠營有意推防疫重臣、衛福部長陳時中選台北市長,也是為了淡化政治色彩。反倒是藍營過去兩屆敗北,多少是因迷信藍營在台北市仍有基本盤護航。
但系統統計,台北市四五六里當中,在過去共四次縣市長/總統選舉中都以支持藍營居多的只剩五十五里。台北市有七十個里雖然在過去三屆選舉都支持藍營,但一四年支持過柯文哲。不過,台北市沒有任何一里,在過去共四次選舉都以支持民進黨候選人居多。
事實上,一○年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獲得佔選舉人數三八.九%的選票,一四年面對柯文哲的競爭,大幅下跌至二八.四%,在一八年更進一步衰退到二六.六%,已充分反映過往的藍營鐵票鬆動變成可流動選票的態勢。 (相關報導: 趙少康不能選黨主席換韓國瑜上?黃暐瀚預言國民黨最終恐淪3種結局 | 更多文章 )
整體而言,台北市藍營的政治版圖已跟中間選民數量幾乎相同,所以包括藍營及各方皆必須盡可能爭取三十萬流動選票,才能勝出。至於三足鼎立的情況,因為藍的基本盤仍大於綠,綠、白需要合縱連橫,較有機會勝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