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籌股的真相:《正解!中國經濟數據》選摘(4)

中國的紅籌股,即所謂的國企,經營者花在政治關係上的精力遠高於企業經營本身。

中國政府才是幕後大老闆

除非反應真正的優勢和價值,否則中國股市預計仍將疲弱。

官派的經理人,卻對產業毫無經驗

如果仔細分析多數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東結構,你會發現,除了少部分是個人創立,發展到一定規模後有能力在主板市場上市之外,其他企業的主要股東多半是地方政府、地區銀行、證券公司及國營企業,也就是說:幕後老闆其實都是政府。

這些國有資產管理局(SAMB)和國營企業的經理人,往往是政府派任。出任國有資產管理局的經理人大多是官員,對該產業毫無經驗,只是因為政府持有該產業相關公司的股份。不過,這些人卻擁有企業資產的主控權,經營績效不是來自投資收益,而是政府政策的執行力。至於國營企業的經理人稍微好一些,至少還擁有產業相關背景,對於企業獲利也比較用心。但國營企業同樣都是國家所有,仍然負有政策執行的責任,而這會削弱他們專注於追求獲利的動機。

這表示許多中國上市公司的主要股東,只花少部分時間在管理和經營企業上,對於驅動公司成長和增加競爭力都幫助有限。他們的心思全部(或大部分)放在政治表現上,其次才會考慮到企業的經營績效。這些上市公司本來就占有優勢,獲利不成問題,足以讓他們以國家利益及維持產業控制力為名義,把精力放在政治上。上市公司主要股東的這種商業─政治的分裂人格,是國營企業獲利能力和生產能力(或是效率)不如民營企業表現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即使經濟成長強勁,中國股市的表現卻遠不如預期的理由。

別急著買IPO,等兩三年後真相浮現再說……

許多中國上市公司都擁有政治色彩和政治影響力,不僅透過持股,也透過不同的團體和機構。最常見的,是中國共產黨與企業領導人之間的關係,這跟資本和土地的取得、營業執照的申請,以及掛牌上市等等都有關。持有國營企業的股票有些時候還是挺划算的,但如果要將股東權益發揮到極致,往往與國家利益和特權相衝突。投資人要認知到,上市公司的政府持股對於企業有絕對的影響力,在投資中國股市前,必須仔細分析該公司的股東結構,才能真實了解所承擔的投資和政治風險。

如何觀察一家公司的政商人脈

不論上市與否,也不管民營或國營,要在中國投資就應該了解這些公司的真實財務狀態,才能確知它們真正的競爭實力。這也意味著,我們不僅要看營收成長和獲利等等一般的財務指標,還要看是哪些人在經營公司,以及觀察他們的經驗和專業程度,同時也要觀察媒體與同業對他們的評價、他們的道德立場以及他們與政府和政治的親疏程度。

除非能確認管理階層都是正港的共產黨員,否則政治的影響力往往不容易量化。即使沒有明確證據顯示管理階層能用黨員的身分走後門抄捷徑,但少了這層關係多半會走許多冤枉路,才能得到同樣的結果。 (相關報導: 這麼完美的數字,不奇怪嗎:《正解!中國經濟數據》選摘(2) 更多文章

政治影響力的另一個觀察指標,是民營企業收到國家補貼的金額數字。有時候同樣是民營企業,得到的政府補貼數字卻天差地遠。獨立研究機構參透中國(Fathom China)的總裁傅睦友(Matthew Forney)在2013年第2季的《中國經濟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中發表了一篇文章〈海綿的寄生生活〉(Sponging a Living),文中以該機構研究的50家在美國和香港掛牌的中國民營企業為例,以相當的篇幅描述了政府補貼的差異。研究顯示,其中17家公司收受政府補貼的金額超過公司淨利的5%,而當中有7家更超過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