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映財務風暴》4.5代廠占營收逾4成!台銀喊賣龍潭4.5代廠 其他債權銀行憂華映營收斷流

大同集團下的中華映管爆發重整財務危機,以台灣銀行為首的75億元聯貸銀行團,準備要求華映出售龍頭4.5代廠,但部分債權銀行對於台銀主張,持保留態度。(資料照,取自Google Map)

大同集團的中華映管,去年底爆發重整財務危機,引發這次危機的關鍵,是華映在2015年董事會通過在「不出資」的前提下,透過孫公司中國華映科技,結合中國官方資金與當地銀行聯貸等方式,投資120億元人民幣興建6代面板廠,包括投資「福建華佳彩公司」,不過,這項「零出資」的計畫,3年後卻完全變調,華映喪失了華映科技經營權,華映在喪失中國6代廠的同時,現在又面臨痛苦選擇,因為台銀為首的75億元聯貸銀行團,準備要求華映出售龍頭4.5代廠,由於4.5代廠車用顯示器,占華映營收比重高達43%,部分債權銀行對於台銀主張,持保留態度,擔心龍潭4.5代廠出售後,華映的營收將因此「斷流」。

根據華映106年度財報,華映營收主要聚焦四大領域,分別是智慧型手機觸控面板、平板電腦面板、車用顯示器產品等,其中,平板電腦產品,全年面板出貨量達4100萬片,居全球第2,車用顯示器產品,在106年出貨量達1200萬片,主要市場包括日本、中國等地,近年車用顯示器營收,占公司營收佔比已達40%以上。

20190312-華映(中華映管)營收主要聚焦四大領域,分別是智慧型手機觸控面板、平板電腦面板、車用顯示器產品等。(取自中化映管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華映(中華映管)營收主要聚焦四大領域,分別是智慧型手機觸控面板、平板電腦面板、車用顯示器產品等。(取自中化映管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銀行融資餘額「溜滑梯」 華映與中合資夥伴增加中

不過,華映所處的面板業,過去幾年面臨中國京東方等業者低價競爭,早已淪為「慘業」,國內銀行業過去幾年不斷對二線面板廠「雨天收傘」,華映過去幾年,銀行融資餘額大幅減少數百億元,但取而代之的,則是中國子公司與當地合資夥伴融資的持續增加。

以2015年6月2日董事會通過中國華映科技120億元的6代廠投資案,這項台灣母公司「零出資」的投資,是透過孫公司華映科技,結合中國官方資金與當地銀行聯貸,由華映科技私募發行84億元新股,配合銀行融資36億元人民幣,這項合資案也讓具福建省官方色彩的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成為華映第二大股東,這也是聯電與福建晉華之後,國內科技業第2件與中國官方資金合資設廠案例。

20190312-中華映管的第二大股東,是具福建省官方色彩的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這也是國內科技業第2件與中國官方資金合資設廠案例。(取自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網站)
中華映管的第二大股東,是具福建省官方色彩的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這也是國內科技業第2件與中國官方資金合資設廠案例。(取自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網站)

血流不止!母公司鉅額財務缺口 重整計畫恐卡關

不過,華映台灣母公司營運持續失血,讓華映不斷得靠著出售中國轉投資公司股份方式,為母公司輸血,根據大同市場派統計,華映2017年賣出華映百慕達及華映納閩持有的華映科技6999萬9922股股權,2012年起陸續賣出華映百慕達及華映納閔持有的華映光電86.7%、華映視訊(吳江)25%、深圳華顯25%、福建華顯25%及福州華映視訊13.46%股權,約取得台幣153億元,連同華映百慕達持有的華映科技7億2800萬股早已質押予大陸金融機構而融資借款約114億元,合計約267億元。

大同市場派11日的新聞稿指出,華映於聲請重整時,積欠台銀等聯貸銀行團之聯合授信67.5億元,積欠京城銀行、遠東銀行、台新銀行等個別銀行之貸款共59.5億元,積欠大同公司20億元,積欠境內無擔保債權人23.6億元,境外無擔保債權人194.6億元、預估將來國際反托拉斯訴訟費用及和解金5.37億元,如此鉅額的財務缺口,如何提出能讓債權銀行、債權人及法院信服之重整計畫? (相關報導: 台銀:華映重整案要顧及華映4000多名員工,並避免影響母公司大同 更多文章

2019-03-11_台灣銀行內湖分行。(資料照,取自Google Map)
中華映管以台灣銀行為首的75億元聯貸銀行團,傾向出售華映龍潭4.5代廠。(資料照,取自Google Map)

市場派質疑,大陸華映科技向華映百慕達起訴請求人民幣19.14億元之業績補償款,並稱根據大同及華映98年對大陸華映科技及大陸證監會之承諾函,大同及華映應負連帶責任,大陸法院並扣押凍結華映子公司華映百慕達在大陸地區所有資產,包含華映科技7億2928萬9715股股份及福建華冠光電5%股權,如此影響大同集團獲利之「承諾函」,華映迄今仍未對外清楚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