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麼時候來的?」「比我晚喔,那你還很年輕……」昔日熱鬧的校園,如今雜草叢生,門戶、窗框都已破敗,各個角落棄置還未處理的一包包垃圾,曾經任職的老師、職員們走在校園內,一面看著過去的熟悉的場景,一面回憶,一間學校怎會淪落至此?
位於屏東麟洛的永達技術學院,2014年停辦以後,校園就此閒置荒廢。總是以鏡頭直面社會病灶的導演李惠仁,在紀錄片新作《上學去》裡,記錄下台灣高等教育面臨少子女化衝擊,再遇上私校董事會無心辦學,讓學校陷入要倒倒不掉,倒了又無法善後的窘境。

大專院校學生年年遞減 退場條例曠日廢時
過去廣設大學政策下,台灣到現在有152間大專校院,然而,全體學生近10年來已減少超過10萬,去年9月大一新生只剩22.7萬人。根據教育部預估,未來還會以每年減少3600人的速度一路下跌,在這個情形下,有學校逐漸招不到學生,而面臨倒閉或轉型,是可以預料的現象,尤其私立技職學校更首當其衝。
但學校倒閉,不是像一般公司倒閉這麼簡單,過去以低廉價格取得的龐大校地、接受教育部補助購置的校舍與財產,要如何回歸公有是一大難題;尤其有些私校董事會,更覬覦龐大資產,千方百計試圖收進自己口袋。
對此,教育界、公民團體,不斷呼籲要有SOP,就是要透過法律規範,怎樣的學校要退場、怎麼退場、校地如何處置。從馬英九政府時期,教育部便曾提出《高教創新轉型條例》草案;民進黨執政後,也曾在2017年提出《私校轉型退場條例》,孰料送入立法院依然卡關;3年過去,教育部去年2020年4月再提出新版草案,這次不僅私立大學,也企圖處理私立高中職的退場。

校產牽扯利益龐大 退場條例至今仍有質疑聲浪
但如今的《退場條例》卻依然充滿爭議,因草案9月經過行政院調整後,允許面臨退場的私校,可以在期限內轉型為長照或社福機構,也讓相關公民團體批評,讓私校董事會有鑽漏洞的機會。
「捐資興學的學校要解散,校產不是說拿到董事會去,是要歸公的。」李惠仁認為,過去政府協助校方用便宜代價取得土地,1坪當時可能只要幾百塊,30年後變成1坪幾萬塊,這樣龐大的利益,讓很多私校董事會不願意把校產歸公。
李惠仁說,正因為背後牽扯的利益太龐大,層層利益結構下,相關遊說團體有很大力量,才產生這樣的結果,還是留下漏洞,如果沒有足夠的民意關心、監督,恐怕最後就會這樣修法通過,如果可以把漏洞補起來,至少不會讓有心人胡搞瞎搞。

但要讓人記得,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確實困難。李惠仁感嘆,「台灣管你多少人連署,幾天之後大家就忘記了。」他問過不少因為學校面臨停辦,而遭到惡意資遣的老師,為什麼不抵抗?對方卻說,「我們在南部那麼遠地方,出來了也沒人要關心,記者也都不會來拍。」 (相關報導: 政治獻金白手套?民進黨英系新系成員近期紛紛設置基金會 | 更多文章 )
「為什麼都不關心?我也不知道,如果你的小孩剛好唸那間學校,你就會關心,但用比例來說,多少人剛好念後段私校?」李惠仁認為,台灣高中職、大學,有些確實是因為成績不夠理想,只好唸私校,對這部分坦白說,會關心的人真的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