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6日將是古典音樂「樂聖」貝多芬的250歲冥誕,然而幾個月前,推特掀起一陣「貝多芬熱潮」,卻不是討論他的偉大之作,而是「貝多芬究竟是不是黑人」,這樣的討論看似荒誕,卻反映出非裔社群對於白人寫下的歷史多有疑慮,但學者也呼籲,與其討論貝多芬的血統,不如多多挖掘真正的非裔傑出人士。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貝多芬是黑人」的猜想最早可能追溯至1907年,當時,著名英國非裔音樂家科里奇-泰勒(Samuel Coleridge-Taylor)懷疑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擁有非裔血統。科里奇-泰勒有位英國母親與來自獅子山的父親,他當時表示,發現貝多芬的肖像與自己的臉龐有很多相似之處,許多畫像也呈現出貝多芬膚色偏深、唇厚、額骨突出等特徵,他不禁懷疑,貝多芬很可能擁有非裔血統,只是音樂成就太過傑出,以至於他的生平遭到「洗白」(whitewashing),成為純白人的文化瑰寶。
'Beethoven was black': why a century-old idea still has power today https://t.co/ptMYWWvXZt
— The Guardian (@guardian) September 7, 2020
科里奇-泰勒是19世紀末著名非裔音樂家,曾3次赴美巡迴演出,還曾在白宮替時任美國總統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演奏,當時美國還實行種族隔離制度,歷經數趟美國之旅後,他感嘆道:「如果這位偉大絕倫的音樂家(指貝多芬)還活著,他在現今的美國恐怕也找不到一間旅館可以下榻。」
為了找到一間旅館而四處奔走,種族隔離時代身為非裔的辛酸已在2018年電影《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淋漓呈現。有趣的是,主角非裔音樂家唐納雪利(Don Shirley)擁有高超才華、可以打破種族藩籬暢彈一曲,卻無法獲得白人真心接納的橋段,恰巧呼應貝多芬的族裔爭議,也反映藝術界的種族問題。
到了1960年代,非裔民權運動風起雲湧,過世近半世紀的科里奇-泰勒恐怕作夢都想不到,他那關於貝多芬的臆想突然蔚為風潮,包括全非人民革命黨(A-APRP)領袖卡麥克爾(Stokely Carmichael)、最具影響力的非裔領導人麥爾坎(Malcolm X)等,都曾經以「貝多芬是黑人」作為演講題材,藉此舉證白人如何在歷史中抹煞非裔族群的功績與天分。
不僅如此,「貝多芬是黑人」的辯論極為盛行,著名雜誌《生活》(Life)曾在1969年5月以專文討論;當時樂壇的反文化指標《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 Magazine)也曾刊出〈貝多芬是黑人,而且很自豪!〉(Beethoven was black and proud!)一文,還加上一張捲髮、厚唇、深膚色的貝多芬手繪肖像,凸顯這種說法的流行廣度。 (相關報導: 假冒黑人身分20多年,好友、學生都被騙!美國女教授自曝:我其實是猶太裔白人 | 更多文章 )
Since #BeethovenWasBlack is trending, shoutout to Doug Cass, the Bay Area DJ for the soul station KDIA who repeated "Beethoven was Black and Proud" btwn tracks in the late 1960s. This line drawing accompanies a story that ran in Rolling Stone on July 14, 1969. pic.twitter.com/vzFjdXkjdZ
— Erika H. (@DrCanonic) June 18, 2020
民權運動至今也超過50年,貝多芬的族裔爭議還是時不時成為社會的小插曲,掀起小小種族風波。例如1988年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兩位學生將貝多芬的海報塗黑臉,招來種族歧視的批評;199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反種族隔離的南非作家納丁‧戈迪墨(Nadine Gordimer),也將2007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命名為《貝多芬有1/16的黑人血統》(Beethoven Was One-Sixteenth Black),呼應許多種族隔離政策的「一滴血原則」──只要身上流著一滴非白人的血,就不能算是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