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PP叫車服務橫掃印度市場之前,計程車並不在一般大眾的交通選項裡:在2014年之前的印度,除了特定地區,人們是沒有辦法在路上攔到計程車的;三輪的嘟嘟車(Auto-Rickshaw)和人力車(Bike-Rickshaw)是最後一哩路連結服務主要的提供者。任何一個想要在炎熱夏天坐進有冷氣的計程車的消費者,必須預先撥打電話給無線電計程車服務商,如美路計程車(Meru Cabs, 創立於2006年)或超級計程車(Mega Cabs, 創立於2001年)預定,並在指定的時間與地點上車。
印度2.77億網路人口使用APP叫車服務的次數,在2014年第一季時仍然是全球網際網路上的一個小點,但在三年後的今天,已經成長為全世界僅次中國和北美服務使用次數最多的市場。以Uber和Ola為首的兩間APP叫車服務,正想盡辦法要在計程車市場上攫取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根據日本軟體銀行(SoftBank Group)預估,整個印度計程車市場於2020年時將價值高達70億美金。
Ola創立於2010年,其創辦人巴哈為許‧阿格瓦(Bhavish Aggarwal)和安克特‧巴哈提(Ankit Bhati)皆是孟買印度管理學院(IIT-Bombay)的畢業生。在推出市場急需的APP點對點運輸服務後,Ola在計程車市場中急速竄起。Ola的第一個里程碑是2014年從日本軟體銀行(SoftBank)獲得2.1億美元的投資;那一年Ola的營業額是42億盧比(約20億台幣,下同),遠超過已創立九年,曾經是印度計程車市場翹楚的老前輩美路計程車28億盧比的營業額。截至2016年年底,Ola的估值已達50億美金,擠身獨角獸新創公司之列,在全印度一百多個城市擁有45萬名合作司機。
另一家APP叫車服務的獨角獸公司Uber,遲至2013年年底才進入印度市場。在發現原先規劃的由高級車種切入市場的策略不管用後,Uber迅速加入了激烈競爭的低價車派遣市場裡。在2015年初,Uber的市場佔有率估計仍僅為約5%;到了年中,Uber找來了曾任Rent.com總經理的阿密特‧賈印(Amit Jain)出任其印度總負責人,並宣示將投資10億美金於印度市場;印度市場領導者Ola當時在數輪投資後獲得的投資總額也不過6.75億美金──是個了不起的數字,但仍無法抵擋全球估值680億美金的Uber以錢海戰術奪取司機的忠誠度和以令人無法拒絕的低廉價格獲取消費者。為了迎合印度市場的特性,印度Uber也在同年5月改為可接受現金付款。Uber於2016年3月宣稱已獲取超過35%的市場份額,在全印度27個主要城市中擁有約35萬名合作司機。
就像亞馬遜(Amazon)和印度本土電子商務品牌Flipkart間激烈的價格競爭一樣,Uber和Ola正以比誰錢多氣長的方式較量著彼此。2016年時Uber將最低階產品UberGo的價格調降到每公里7盧比(新台幣3.21元),成功攫取當時最低要價每公里10盧比的Ola的市場份額;Ola旋即跟進,推出每公里只需要6盧比的Ola Micro,成功阻止了市場佔有率滑落的趨勢。這種較量並不便宜,Uber和Ola皆花費了大筆金額在獲取使用者、招攬司機,以及購入新的車輛並租賃給潛在合作司機上。世界最大獨角獸公司Uber到2016年底獲得的總投資125億美金超過Ola獲得的投資總額12億美金的10倍,使得Ola正急切地尋找新一輪的投資者,以支應其與世界上最有錢的對手之間昂貴的金錢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