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差報告:走過沒有疫苗時的巴黎,與超佛系防疫的瑞典

瑞典疫情期間就像平行世界。(Emma提供)

Emma

居住地:瑞典斯德哥爾摩

年齡:24歲

狀態概述:留學中,居於宿舍

平行世界之瑞典

很難想像吧?瑞典,一個人口數僅台灣一半,但單日新增數千新冠病例、總計確診人數破百萬、上萬人因此喪命的國家,竟然自疫情爆發以來都沒有封過城。這就像平行世界,但跟台灣不一樣的是,瑞典已經進入社區感染,大家卻生活依舊,一如往常躺在公園草地上享受日光。

我身邊多數的瑞典朋友都挺淡定,一開始甚至開玩笑,覺得疫情不是嚴重的事情,「我運動習慣很好,身體健康,不用怕!」自疫情爆發以來,我也不曾在瑞典體驗到「末日感」,儘管我身邊有7、8個瑞典或台灣朋友染上新冠肺炎輕症,我亦沒覺得害怕。

無恐慌焦慮的防疫

這裡面對疫情沒有恐慌跟焦慮,賣場不會出現搶購、缺貨。我想是因為,瑞典政府與媒體新聞的公信力很高,關鍵的疫情訊息不會被假資訊埋沒,所以渴求重要資訊的大家都知道「有問題要去哪裡問,或搜尋哪些官方網站。」

最著名的公共電視頻道「瑞典電視台」(SVT),是多數瑞典人都一定會關注的媒體,它在這時候也堅守公共媒體價值,每天以詳細、好理解的方式,向大眾說明疫情資訊跟情況。民眾信任且獲得足夠的政府宣導、新聞資訊,自然不會被不確定性與焦慮所困。

瑞典政府的防疫策略被評價為「佛系」,不過還是有作為的,例如去年鼓勵少出門、遠端上課跟在家工作,導致公共交通人流明顯減少,可見民眾最初其實挺自律。針對政府防疫作為,當然還是會有批評聲浪。批評是一個民主的常態,但是整體而言,社會依然會遵守、配合政府的決斷,我想這也體現國家上下的某種團結力。

瑞典防疫跟其他歐洲國家的差異在於,沒有強硬限制與處罰,例如禁止餐廳內用。所以民眾的配合度對瑞典防疫策略來說至關重要,瑞典從今年初宣傳戴口罩的益處,也強力要求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須戴口罩,但目前地鐵頂多只有3成民眾會戴,可能因為防疫心態經過一年已麻痺。

注重「你的個人感受」

注重心理健康是另外一個重點,瑞典社會大環境很注重「你的個人感受」,在整體社會如此關懷之下,我也更注重自己心理狀態。例如我教授就能同理,在疫情特殊時刻,有些學生的心理狀況可能會受影響,他常常主動說:「有問題可以跟教授反應。」有一次遠端上課,教授網路連線有問題,就索性宣布:「那我們就今天上到這裡為止吧,大家多出去走走。」

忙碌壓抑、不敢休息可能是台灣社會的常態,在台灣你很難跟老師或公司說:「我今天心理狀態不好,想要請假,晚一點交報告。」因為你會擔心,你的上級不太可能接受這個請假理由。但在瑞典,心理健康問題是很合情合理的原因。

平行世界之台灣

這次疫情讓我更了解生活的不確定性,學會不要去擔心太久之後的事情,活在當下,順其自然。去年暑假因為太過思鄉,我索性回到台灣。學生身分加上在兩個平行世界生活,我覺得自己挺幸運的,疫情生活沒有受到太大衝擊,在家上課期間,有設備、免通勤,反而壓力少了一點;而且研究生課業很忙,我本來就沒機會出去玩,生活模式沒變。 (相關報導: 全國三級疫情警戒:恢復往常還有多久?模範國家給你開卷答案 更多文章

台灣雖然是訊息發達的社會,但疫情期間真假難辨的訊息氾濫,民眾難免會恐慌,因為可能在急難時,手邊沒有可信賴的資訊來源。建議在台灣的大家要有長期抗疫準備,台灣跟瑞典同樣沒有完全封城,但台灣民眾的自主配合程度更高,希望大家都能保持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