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臺灣人看兩岸問題的「四大迷思」

兩岸問題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問題。(網路圖片)

面對國際局勢的快速變化,毋庸置疑地影響到了美國、中國大陸、臺灣三邊關係的互動結構,這場持續的變局考驗著結構中三方的智慧,因為一方的任何行為都會連動影響到三方的互動關係。以臺灣自身來說,面對相對實力強大的美中兩方,每一次對外的行為都需要格外審慎,不論是與美關係還是兩岸關係,都要試圖在兩強夾擊之中獲得對臺灣來說最佳的利益。

在討論臺灣應該如何「出牌」以達成「最佳的利益」之前,還有一個決定性的條件需要滿足,那就是「台灣內部的團結」。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現在臺灣內部氛圍特別「奇特」,似乎正在形成一種「另類的團結」。用簡單的概念來闡述,就是「在民主的道路上走向極端」,也許這樣的形容過於強烈,但若仔細審視近幾年台灣內部局勢的發展趨向,的確是有跡可循可尋且發人深省的。

溫暖、謙遜的臺灣人隨著局勢的變化,將在受打壓的悲憤與無奈轉向內部的情緒宣洩,從而相互指責、撻伐,幾十年來更順應著網路平台的發展,使得內部爭鬥甚囂塵上。在這個過程中,許多的臺灣人把很多還未清晰的事情漸漸視為了「理所當然」,也導致「刻板印象」和「網路話語權」的形成。筆者將運用所學結合長期觀察,針對部分的「刻板印象」進行「再審視」與簡單的邏輯推理,發現與整理一些有趣的跡象供讀者們往後進一步的討論。

中美貿易戰,美中貿易戰。中國2月6日宣布取消對75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課徵關稅。(AP)
作者認為,以臺灣自身來說,面對相對實力強大的美中兩方,每一次對外的行為都需要格外審慎。圖為中美貿易戰示意圖。AP)

 

 

 

 

 

 

 

以下文章筆者分別從國際層面、兩岸層面、內部政黨層面分別挑選出四個一般臺灣人「長期存在的迷思」來進行簡單的論述。首先在第一個迷思的部分可以看到,現今大多數的臺灣人似乎忽略了國際社會的「現實層面」,都很一廂情願地認為國際社會一定會幫助臺灣,如同婦產科出身、辭去蔡英文總統競選辦公室發言人的林靜儀在德國之聲受訪中表示:「台灣不是單獨一個國家在面對中國」,從而在疫情中迴避原本堅持的「自救而救人」原則並天真地引領期盼「口罩外交」換取對於「台灣」的正式承認。接著,第二個迷思則是在兩岸,越來越多人不採用兩岸關係的「特殊性」來看待兩岸,錯誤解讀憲法內涵於,在實力不對等的情況下卻異常強調「國家主權」這種「國際關係」層面的概念來處理兩岸互動,如同蔡總統所說:「兩岸關係沒有什麼好壞的問題,只有國家利益的問題。」並高舉「民主、自由」名詞作為「體制優越性」的基礎,卻忽略了民主價值的真諦。再來,第三、四個迷思則是聚焦在內部的兩個政黨,逐漸成形的「刻板印象」就是認為兩個政黨的差異在於是否「真正愛台灣」的態度,但是倘若細細探討,卻又可以發現與一般認知完全相反的情況。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美中台角力,習近平接招 更多文章

第一個迷思:國際社會一定會幫助臺灣

中華民國在退出聯合國之前,其實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就已經產生動搖。當時在冷戰的大結構下,美蘇雙方進行了全盤性的較量,從而出現「民主陣營」與「共產陣營」。可想而知,共產陣營毫無疑問地具有強大向心力與團結,而相比之下,民主陣營卻呈現混亂。根據錢復回憶錄,在退出聯合國之前,美國表面樂觀支持中華民國,但同時也向中共暗通款曲;另外,國際社會也出現「不能將6億人口排除在國際體系之外」的聲音;再加上中共長期與第三世界國家深度合作,多方壓力之下,縱使臺灣團結努力與大勢抗衡,但結果在當時已可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