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於當代藝術創作的歐洲攝影之家(Maison Européenne de la Photographie),確定典藏攝影家楊順發「游移家園」、洪政任「憂鬱場域」、姚瑞中「廢墟迷走─神偶繞境」飛碟屋猴子作品、陳柏義石人系列作品,以及導演鄭慧玲和羅秀芝的紀錄片。文化部表示,這是法國官方館舍首次典藏臺灣作品,也顯示台灣攝影家及紀錄片作品水平獲得國際高度肯定,深具交流合作實質意義。
這些作者們用相片及影像,深刻描繪台灣當代的歷史縮影,將其深刻的呈現在人們眼前。被收藏的這些作品,記錄著當代環境中,人們遇到的種種議題,包含自然災害、工業汙染、政治迫害下人們失落的文明,也記錄著人們與土地間的情感,因政策影響,使其不得不遠離熟悉地的失落,將這些影像深入刻劃人心。
歐洲攝影之家目前館藏有超過2萬4000件攝影作品,但有大多數館藏作品都時常受邀在全球各地展出。歐洲攝影之家除了展館外,也包含一個圖書館以及一個影音館,收藏了許多與攝影相關的書籍以及影片,提供了許多攝影研究者或者攝影學院的學生搜尋資料的最佳寶庫。

姚瑞中「廢墟迷走-神偶繞境」系列中,以台灣近二十年來因為政治、天災或經濟等不同的因素,所廢棄的建物、場所為主題,藉由長時間的觀察記錄或是一瞬間的感動,透過鏡頭,重新詮釋這些在許多人記憶中已經消逝的地方。

楊順發「游移家園」,記錄著近年來全台眷村陸續改建,高雄紅毛港也因港區的開發,開始進行「遷村計畫」。在這一連串的拆屋、遷移過程中,也迫使得這群人不得不離開他們生活已久的地方,失去了「根」,遷居任何地區,對他們而言都只是「外來客」、「移民」而已,他們的心境就像一艘找不到碼頭靠岸的船隻。「根」令他們有著濃厚的眷戀與不捨,「新住地」卻讓他們有著不安與不穩定的感受。

洪政任「憂鬱場域」中,記錄著2009年莫拉克風災過後那些面目全非的鄉鎮,透過一個個的「窗戶」,看見的是那些在未來已經消失的過去,與不曾存在的過去;該系列作品藉由影像的扭曲破壞,來傳達作者內心的抑鬱之情。作者以自拍、自導、自演的方式,用身體對高雄這個工業城市做無言但強烈的對抗,他將照片揉捏破壞,再局部覆蓋在同一張或不同張照片之上,相紙被破壞後留下的摺痕,復經拼貼而呈現的影像質感,令觀者在寫實影像之外更能感受到作者意欲營造的「鬱卒」氛圍。

陳柏義的石人系列作品,訴說人們在這世代下不過是個舉足輕重的影子。陳柏義表示:「這組作品是我在今年的一個小品,當初不過想試試發展成插圖的可能性,但是歷經多次造訪這堆石與鳥屎 ,我看到了一個個人形似乎如同小王子般在星際間流浪與探詢,這讓我想起他的玫瑰與羊,或許我可以讓石頭上的形體轉化成詩,但是我更希望他可以如同「第一號作品」,帶著想像與真誠去四處流浪。」 (相關報導: 暢談施政理念 北市文化局長謝佩霓現身電台受訪 | 更多文章 )
鄭慧玲的《神木國小再見》
「再怎樣的惡地,仍有人在此活著,用我們難以想像的方式。但孩子的教育卻無法在殘破的土地上生根,廢校、離開,似乎是大人找到的唯一方法。」《神木國小再見》紀錄片中,作者試圖透過生活在土石流氾濫處,五個孩子的眼睛,記錄下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