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爭論的由來:鳳梨可以放在披薩上嗎?

你喜歡夏威夷披薩嗎?(Janine@wikipedia_CC BY 2.0)

早安,世界走走今天來到北美洲,看看創意料理「夏威夷披薩」的發明故事,又是如何成為文化戰爭的象徵,繼而變成網路meme最愛的素材之一。

「我們或許會死,但也要死得有尊嚴。」——義大利網路梗圖

2020年3月,義大利因疫情全國封城,恐慌的人們把賣場搶購一空。緊急時刻下,網路卻流出一張照片,讓全世界發現義大利的「不渝信仰」——即使冷凍櫃被搶到空無一物,也絕對不吃「夏威夷披薩」。

身為台灣人,對美食的口味之爭絕不陌生,從南北粽、香菜到火鍋加不加芋頭都是近年網路熱議的主題,這張義大利封城奇景也讓夏威夷披薩「參戰」。

然而,為什麼是夏威夷披薩?一切都要從將近60年前、那間小小的加拿大餐廳說起。

加拿大出生的創意料理

是的,夏威夷披薩的「出生地」不在夏威夷,也不在義大利。它的發明者是一名希臘裔加拿大廚師帕諾波勒斯(Sam Panopoulos)。20歲就來到雪國打拼,帕諾波勒斯在餐廳生涯中證明自己不缺開創的勇氣,他是安大略省查塔姆區(Chatham)第一位引進中式料理的人,他接受BBC採訪時回憶:「當時這裡唯一酸酸甜甜的食物就是中國菜,其他料理都很無趣。」

1962年某一天,帕諾波勒斯正在為他的小餐廳開發新菜色,尋找心目中的酸甜滋味。環顧廚房之後,他找到一罐切片鳳梨罐頭,再撒上莫札瑞拉起司、火腿與番茄切片——夏威夷披薩(the Hawaiian pizza)就此誕生。夏威夷是二戰之後最大的鳳梨生產地,也是帕諾波勒斯為這種披薩命名的靈感來源。

可是,帕諾波勒斯絕對不曾預見,這次新嘗試不僅從加拿大流行至美國與全世界,還成為世上最具爭議的食物之一。

《經濟學人》專欄作家考威爾(Will Coldwell)指出,隨著夏威夷披薩風靡全世界,喜歡與討厭這道料理的族群可說涇渭分明,「你喜歡披薩加鳳梨嗎?」這個問題變成一場戰爭,從20世紀延續到21世紀,再從美洲延燒至歐洲、亞洲。

帕諾波勒斯後來說,披薩加鳳梨純粹是「好玩而已」。萬沒料到風行全球,數十年後還變成人人辯論的談資。2017年受訪時,他也忍不住表示:「大家到底是怎樣?」

披薩的美國移民史

早在西元前3世紀的羅馬,已有類似披薩的民間飲食。烹飪學者赫斯托斯基(Carol Helstosky)在專書指出,現代熟悉的披薩雛形則是在18世紀晚期,於義大利那不勒斯地區蔚為風潮,當時披薩是真正的庶民小吃,因為只消把手邊所有零碎食材丟上去,就能變出香噴噴的一餐。

20211224-那不勒斯的披薩小攤。(wikipedia public domain)
那不勒斯的披薩小攤。(wikipedia public domain)

當義大利人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大舉移民美國,也把這種家鄉味帶進自由之地。赫斯托斯基指出,隨著冰箱在1950年代慢慢普及,披薩逐漸成為美國國民美食,常見配料大同小異,如火腿或香腸切片、起司、番茄、香料等。媒體倒是經常刊登新奇的披薩食譜,烤馬鈴薯、奶油、肉桂、香蕉等等,有些配料的衝突感絲毫不比鳳梨遜色。

那麼,為什麼只有鳳梨被「推上火線」呢?這就得談到義大利裔美國人的移民史。 (相關報導: 是誰住在露營車裡:以車為家的「游牧人生」在台灣可行嗎? 更多文章

19世紀末開始,義大利南部農民大量移入美國東北工業重鎮,與歐洲裔白人競爭勞力工作,又因天主教信仰以及喜愛群居、不想融入主流社會的習性,造成與其他族群多有衝突,義大利裔美國人常被描繪成社經地位較低的人,稍微正面的形象包括《超級瑪利歐兄弟》裡的水管工人瑪利歐、或《教父》電影裡的霸氣黑手黨;負面形象則是粗俗、低教育水準且格外保守的一群人,一如好萊塢電影《幸福綠皮書》中那位髒話不斷的司機兼保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