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林鄭月娥雖宣布撒回送中修例,但事件仍然在升級。九月八日香港網民發起在中環遮打花園舉行「香港人權與民主祈禱會」,呼籲美國國會九月九日復會後盡早落實《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公開表示支持,這亦是民主、共和兩黨的共識。
美國在香港問題取得發言權
遊行有近五十名持美國國旗者高喊「驅逐共黨,光復香港」、「復興香港,再現輝煌」,現場又播放美國國歌。一名十九歲女大學生向《時代》(Time)雜誌解釋,為何在特首宣布撤回後仍要占領馬路,她說:「我們不可以讓警察覺得這樣做可嚇走我們。」
港府當晚發新聞稿稱,對美國國會議員再次提出《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感遺憾,「外國議會不應以任何形式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內部事務。」中共喉舌《環球時報》亦發表社評,指香港示威者呼籲美國國會通過有關法案,如同「雞群求黃鼠狼當保鑣」,認為法案只是要把香港變成更有利於華府向北京施壓的一張牌。
中共今天才發現反送中運動已變成華府手上一張牌,這究竟是負責香港事務的幹部愚昧無知?還是他們義和團上身,反美情緒高漲,最後導致美國在香港問題上擁有發言權?
《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源於五年前的雨傘運動,但由於當時中共用拖字訣成功瓦解了占領運動,法案不再有迫切性,立法一直排不上議程。而在香港這邊也沒引起多大關注,因為香港人對美國的支持不抱期望。
但自今年初港府強推《逃犯條例》修訂開始,香港已有零星聲音要求通過法案,主要來自香港眾志的黃之鋒及民族黨主席陳浩天。林鄭月娥不理本地商界及國際反對,一意孤行準備粗暴地強行通過修法,讓美國意識到在香港的利益及安全已不受保障,於是《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又再度成為焦點。該法案以一九九二年的《美國─香港政策法》(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為基礎,由「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的跨黨派國會議員共提,並得到眾議院議長支持。
因交往政策被擱置的「毒丸」
《美國─香港政策法》是六四後美國保護香港的舉措,當年法案推動者就是今天的議長裴洛西,參與起草者包括前香港民主黨主席李柱銘。法案承認香港在國際上和中國享有不同待遇,視香港為「獨立關稅區」,美國願意於貿易、投資、出入境、航運、國際協議等多方面給予區別待遇,例如不少被禁止輸出中國的高科技技術及產品可以輸往香港。這是一顆九二年研製的「毒丸」,賦予九七後美國監察香港高度自治落實情況,將香港的政治與經濟掛勾。
九七主權移交後,美國一直在香港問題上少有發言,因為朝野菁英仍深信和平演變,即前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提倡交往(Engagement)政策:只要持續經濟改革,中產階級及資本家起來,中共最終會自由民主化。 (相關報導: 美國政府將如何制裁香港?一次看懂《香港人權與自由法案》 | 更多文章 )
習近平上場後,中共民族主義抬頭,在南海問題、一帶一路、聯合國活動處處「敢於亮劍」,甚至宣稱自己有權制訂「遊戲規則」。美國開始檢討其對華政策,認為中共在地緣政治、國際組織均全方位與美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