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1日大選投票結果,蔡總統以817萬高票贏得連任。記者會中宣布未來處理兩岸政策將秉持「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原則,作為重啟兩岸良性互動,拉近兩岸人民距離,互利互惠的途徑。但自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台美關係雖然持續升溫;而相反地,台海兩岸關係卻走向倒退,甚至已形成劍拔弩張的敵對氛圍,不容輕忽。
從新冠疫情全球新情勢下,對兩岸而言,因疫情不斷積累的民意對撞風險急需止血。蔡政府的兩岸政策應以台灣利益最大化、台海和平最大化為根本基點,不為反中民粹所迷惑、不為對岸武統恫嚇而動搖、不做美國的馬前卒,才能走出一條兩岸和平對話的新路。
一、疫情過後兩岸關係回不去了?
以「成敗論英雄」,不可否認民進黨這次勝選主因,綠營內部皆認為,是近一年來蔡英文反抗中共一國兩制、支持香港反送中,及加強台美產經鏈接、吸引不少台商自陸回台投資,而使蔡總統成為「抗中保台」先鋒,也因此贏得多數選票。1月15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刊出剛當選連任的總統蔡英文專訪,她表示,「任何時候都無法排除戰爭的可能性,問題是必須做好準備,並且強化自我防衛的能力,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所以我們採取了不挑釁的態度,因為我們不想挑釁對岸,讓情勢更糟,或給對岸藉口為所欲為。」被問及台灣是否能夠抵抗軍事行動,蔡強調,台灣的軍事能力相當不錯,「對中國來說,侵略台灣的代價將非常巨大」。
作者指出,總統蔡英文(見圖)接受BBC專訪時強調,台灣的軍事能力相當不錯,「對中國來說,侵略台灣的代價將非常巨大」。(資料照,顏麟宇攝)
根據「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委託政大選研中心的民調為例,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也就是2018選後到2020選前,台灣民眾的國族與統獨立場變化非常顯著。國族認同部分,「台灣人認同」從51.8%增加到60.9%,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雙重認同」則從40.6%減少到33%;統獨立場部分,偏統者從13.3%下降到5.7%,偏獨者則從19.3%成長到30.5%。一來一往將近兩成的差距,變化確實驚人。很多人從這個變化做出「偏獨趨勢不可逆轉」的結論,但這個結論並不正確。
台灣人支持蔡總統的兩岸政策嗎?以「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20選前連續18天進行近3000個樣本的滾動式民調來看,答案是否定的。維持現狀派不滿意者44.2%,略高於滿意的37.3%;政黨認同部分,只有民進黨和時代力量滿意蔡兩岸處理多於不滿意,國民黨、親民黨、民眾黨皆不滿意大於滿意,中間選民亦是如此,不滿意為32.3%,滿意為26.1%。也就是說,台灣大多數民意其實希望蔡總統調整兩岸政策。(以上引自中時電子報,2020年5月7日)
(相關報導:
張讚國觀點:王鴻薇─我上了央視耶!
|
更多文章
)
觀察台灣民主長期趨勢,每逢中央選舉年統獨就會變得激化。2020大選結束後,只要兩岸關係能沉澱下來,選後就逐漸平靜。但自新冠肺炎防疫措施上,蔡英文採取兩套標準,仍然持續操弄抗中議題,大家都想問,兩岸關係何時才能正常化?而兩岸漸行漸遠是事實,大陸輿論因而出現「斷鏈」的呼聲,認為台灣既然選擇蔡英文、蔡英文選擇依賴美國,偏獨趨勢已不可逆轉,不必再對兩岸和平發展抱持希望,應單向推進兩岸關係,做好「強制統一」的準備,甚至有人主張「武統」,而且晚打不如早打。但所付出的代價,是兩岸關係可能從此失衡。我的答案是悲觀的,一切都回不去了。
自新冠肺炎防疫措施上,總統蔡英文(見圖)採取兩套標準,仍然持續操弄抗中議題。(資料照,蘇仲泓攝)
二、鼓動抗中保台 台灣隊網軍出征得不償失
台灣傳統媒體則已完全為蔡政府網軍帶的風向,畢竟蔡英文口中打國際盃的「台灣隊」主力,不是別的,就是網軍。從大選時的韓國瑜、含冤而死的外交官,以及各類名人,諸如范範、大S、林書豪、蔡依林、慈濟、星雲大師……等;而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台灣則是自官方到民間,合力出征WHO秘書長譚德塞「黑鬼」說;新加坡總理夫人遭台網軍「民主出征」;為什麼我們贈送口罩給德國,卻沒有得到對方真心的感謝?我們一直在失去朋友、樹立敵人,政府撒再多的口罩出去,也彌補不了一句傷害的話!
藉著疫情持續鼓動抗中保台,台灣隊網軍出征將得不償失。正因為如此,疫情過後的兩岸關係發展,就如同兩岸專家趙春山教授所言:「但疫情總會過去,而令人擔憂的是,潛藏兩岸關係的許多老問題,因受病毒影響,已質變為新的問題,並形成後疫情時期兩岸執政當局面臨的重大挑戰」,所謂的「疫後算帳」傳言,的確已經很可能成為大陸對台政策方向的「新主流」意識與作為,尤其在江啟臣當選國民黨黨主席之後的國民黨而言,中國大陸當局未予祝賀,基本上也難以看好他的兩岸政策會朝大陸方面加以靠攏。
國民黨新任主席江啟臣(見圖)上台後,並未獲得中國當局祝賀。(資料照,柯承惠攝)
然而,蔡英文一再任由台灣隊網軍出征,食髓知味的結果,將失去國際戰略高度,即將陷國家於險境?台灣隊最強大、最威武的不是陸海空三軍,而是「一旦出征,寸草不生」的網軍!打著愛台的口號、使用不堪的語言,管他對像是誰,只要與蔡政府背道而馳,非我族類一律殺無赦!
三、盼中國正視新局勢 中華民國台灣無法迴避
國民黨金門藉立委陳玉珍4月10日,質疑「中華民國台灣」的說法,置換民進黨的「獨立國家」夢想,並襲奪國民黨主導中華民國的話語權,籲民進黨政府勿操弄中華民國憲法。蘇貞昌嗆陳玉珍「不夠資格當國會議員」、「你拿中華民國教育部的錢,去中國(大陸)讀法學碩士,妳敢在北京講『中華民國』嗎」!
陳玉珍表示,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不管去哪裡都敢公開講;蘇貞昌則回應,如果沒有台灣,還有什麼中華民國。日前蔡總統為蘇院長緩頰,回應國民黨「中華民國台灣」才是台灣社會最大共識。當國內外局勢皆已大變,中華民國台灣真還是最大共識?
作者指出,國民黨金門藉立委陳玉珍(見圖)4月10日,質疑「中華民國台灣」的說法,置換民進黨的「獨立國家」夢想,並襲奪國民黨主導中華民國的話語權,籲民進黨政府勿操弄中華民國憲法。(資料照,顏麟宇攝)
國際上對於新冠肺炎引發世界災難,中國成衆矢之的,如英首相對中國赤裸裸的提出五項指責,並決定將華為封鎖,鷹派甚至提出與中國關係可回到冷戰時期與蘇聯的模式上……世局轉變之大,中國恐將遭各國制裁索賠。台灣人不能不面對自己國家名稱的問題,還要掛著CHINA?行政院回應表示,中華民國為我國的國名,而台灣為我們安身立命之所在,此為台灣社會最大的共識。國際社會除以正式國號稱呼我國外,為避免將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混淆,常以「中華民國(台灣)」、「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稱呼我國,此做法已行之有年。
(相關報導:
張讚國觀點:王鴻薇─我上了央視耶!
|
更多文章
)
四、面對兩岸現實 兩岸關係也要「順時中」?
兩岸的關係必須面對兩岸現實,不要再被野心政客操弄。筆者可以理解國民黨應當正視當前國內普遍民意,把握反省與改革的契機。台灣人民仍然需要國民黨扮演有理想、有力量的民主政黨,在困難的時代環境中,繼續為捍衛中華民國、維護中華文化以及推動兩岸和平而前進。而兩岸無辜的老百姓必會是最大的受害者,而那些虎視眈眈想從中謀取政治利益的國家與政客,他們在一旁竊笑。讓我們以務實的態度,超越各方意識形態,才能找出共同可行的道路。
誠如林肯說,理想就像是羅盤,如果沒有考慮眼前的坑洞沼澤堅持往羅盤的方向走,只會讓自已深陷泥沼無法自拔。後來這位激進反黑奴制度的同志在議會上克制了自己長年「人人生而平等」的主張,改口說「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並揶揄這些反對解放黑奴的議員雖道德淪喪法律還是要平等對待。當看到那段林肯的同志克制自己的精彩談話,贏得議會的喝采,我也深受感動。
北京當局的脅迫打壓和台灣內部的政治變化,明顯改變了台灣選民的政治認同。台灣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仇中,根據陸委會所做的民調發現,蔡英文、賴清德都有陸續表態願意協助中國抗疫,針對這兩位的表態有7成民眾支持。相對的,有8成6的民眾對於中共軍機繞台非常反感,呼籲中國也需要在台灣選舉完後,正視台灣的民意。筆者認為,兩岸在共同防疫,中共也應要釋出善意。現今多數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或兩者都是。年輕人尤是如此,擁有相當強烈的本土意識與獨立國家認同。如果台灣還沉溺在選舉立場,很難務實的看待眼前兩岸的困境,那隔閡與對立只是會加劇,未來這種敵對狀況將不會只是民進黨的選票提款機,也會成為狼性軍火商的無限提款機。
作者指出,如果台灣還沉溺在選舉立場,很難務實的看待眼前兩岸的困境,那隔閡與對立只是會加劇。圖為2020大炫民進黨部開票之夜,總統蔡英文(中)成功連任,並發表勝選感言。(資料照,簡必丞攝)
五、疫情過後兩岸關係新變局 避免無心釋出錯誤解讀
520政府即將改組,未來無論如何變動,國安、兩岸、外交人事更迭,將代表蔡總統未來4年國家發展方向的定錨,非常重要。兩岸關係瀕臨「攤牌」,其中有太多外部環境與選舉造成的紛擾因素,尤其中美關係惡化,外交部甘為美國馬前卒,甚至搧風點火。但台灣在處理防疫措施上,明顯表現在仇中議題上,陸委會雖然採取理性務實的角色,起碼守住了兩條底線,一是堅持依《憲法》和《兩岸條例》處理兩岸定位,未出現台獨或「一中一台」表述,二是在洶湧的民粹風潮下,仍勉力維持兩岸民間關係,希望延續ECFA,努力讓非國籍兩岸家庭子女「小明」回台,只是不敵民粹聲浪。
從另一個角度看,陸方對民進黨政府的大陸政策,不滿和憤怒已經溢於言表,大陸官媒和網路輿論毫不客氣地對台發表批判,但北京對陳明通、陸委會始終還算客氣,尚未「點名批判」。總之,經過此番新冠肺炎疫情處理態度,兩岸民粹對立衝突危機升高,不僅兩岸薄弱的互信基礎完全破壞殆盡,就連兩岸人民的情感與對立情緒,也已傷痕累累到難以平復,甚至對岸涉台人士都還傳出:「江啟臣當選,國民黨完蛋,92共識完蛋,和平統一無望,等著疫情過後解決台灣!」的部分聲音,看起來疫情過後的兩岸關係發展新變局,真的不容樂觀。「疫後算帳」的政治反撲力道,可能還會難以預料,值此蔡英文總統即將在「520連任就職」前夕,如何因應對岸下一波即將排山倒海而來的可能「極限施壓」?是該提醒民進黨政府應預作研判與準備,這是在政府團結防疫作為上,理應面對的嚴肅政治問題了。
經過此番新冠肺炎疫情處理態度,兩岸民粹對立衝突危機升高,不僅兩岸薄弱的互信基礎完全破壞殆盡,就連兩岸人民的情感與對立情緒,也已傷痕累累到難以平復。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AP)
值得關注的是,因疫情被迫延後的中共全國「兩會」,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4月28日表決通過第13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於5月22日在北京召開。政協則是5月21日召開。因疫情帶來的政經困境,如何處理現階段台灣、香港關係,將是今年兩會的重點。特別是香港「反送中」運動以來,中國召開的首次兩會。今年1月從未擔任過與香港有關的任何職務的駱惠寧出任中聯辦主任,他可能在香港專注推動「國家安全法」(俗稱「23條」)立法等爭議議題。
此外,民進黨再次執政和反送中,無論是台灣還是香港,與北京的關係都比去年顯著惡化。每年兩會的召開,意味中共已有充分信心,「表明中國贏得了這場戰爭」,同時釋放習近平權力穩固的訊號。況且,歐美等國疫情尚未達峰值,北京從接受各國援助到援助各國,不斷宣導命運與共的理念,斷然不會幸災樂禍,但要小心,避免無心釋出錯誤的訊號。對兩岸而言,大陸兩會前夕,蔡英文將發表520就職演說,如何減少進一步刺激大陸,須慎思利害,做出有利於緩和兩岸關係、避免台海危情加劇的選擇。
總之,蔡總統解決兩岸問題,其只要把握關鍵的就職演說機會,表達認同兩岸「合則兩利」,即可望把兩岸關係從戰火邊緣挽回。要不然,其第一任尚未做答的問題未解決,第二任期怎能安穩?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是我們國家生存安全、經濟發展重要的一環,也是當前國人最大的共識。政府的大陸政策就是在維持台海的穩定,促進區域的和平,並以維護台灣人民的權益、福祉與尊嚴為最終目標。
(相關報導:
張讚國觀點:王鴻薇─我上了央視耶!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