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NFT了嗎?NFT創造2021年數位經濟奇蹟—但這波熱潮會不會變成一場泡影?

2021年藝術界湧現許多具代表性的NFT項目,儼然成為另一股炒作熱潮(圖/羅芙奧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回顧2021年,加密貨幣再掀狂潮與伴隨而來的NFT話題脫不了關係,這種近年才出現的數位藝術形式,究竟是炒作還是大有可為?作者認為,NFT距離普羅大眾的生活依然遙遠,但元宇宙的發展,可能將助其一臂之力。

除了藝人私事、公投資訊之外,你最近是不是也很常被NFT的新聞洗版呢?

今年以來,NFT以極大聲量進入大眾視野。原先,區塊鏈、幣圈和NFT似乎只是專屬科技新貴、新創玩家的話題;但隨著加密貨幣價格波動成為日益熱門的新聞,NFT也一起躍上主流媒體版面。NFT所締造的「經濟奇蹟」,更讓許多人一窩蜂地想跨入這個新領域,最為大眾熟知的就是今年三月,名為Beeple 的數位藝術家以6,930萬(美元,以下同,約合新台幣19.05億元)天價,賣出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刷新NFT歷來最高成交紀錄。

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破紀錄的6,930萬美元成交價,一舉將NFT推上藝術界熱門話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熱度極高的NFT會逐漸走向成熟、穩定的Web 3.0新互動模式?還是落入2000年代網路泡沫化的下場呢?我們先梳理NFT的前世今生,來再預測未來發展吧!(延伸閱讀:NFT是商人割韭菜的新議題,還是一種全新的獲利思維? 一文解讀這波加密幣熱潮)

NFT 發展簡史—沒想到數位藝術竟能創造大商機!

NFT 全名「Non-Fungible Tokens」,中文叫「非同質化代幣」,它可當作虛擬貨幣帳本上的特定數位資產,利用加密貨幣的特性,透明地記錄所有經手買家與價格,因此擁有可驗證性、稀缺性的獨一無二特質。NFT的出現,讓藝術家可以用此虛擬貨幣交易無限延伸出數位收藏的場域,使數位藝術品能在網路與幣圈中同步為買家留下所有權證明,藝術品的流通因此將更加去中心化、更加民主化,是一種全新的收藏形式。(延伸閱讀:NFT如何撼動藝術界?它讓數位內容增值千萬元,但代價……是超耗電)

目前被認為最早創造出全世界第一個NFT的,是住在紐約的一名藝術家Kevin McCoy。比起在拍賣會上「像是戰爭一樣的公開競標」,McCoy更喜歡在藝廊或一對一的場合的買賣作品。於是早在加密貨幣爆炸性成長前的2014年5月3日,他創造了「Quantum」—乍看之下有點「迷幻感」的螢光色八邊形動態圖片。而這項NFT始祖作品今年已用7百萬美元出售。

同一年,創業家Robert Dermody等人建立了以比特幣區塊鏈為基礎的點對點金融平台「Counterparty」,讓使用者可以自由創建資產並實現去中心化的交易,知名的「悲傷青蛙(PEPENOPOULOS)」迷因圖也轉化成加密貨幣藝術,以「Rare Pepe」之名從此平台中誕生,更在2021年創造超過4百萬美元的價值。 (相關報導: 一句「Merry Christmas」價值425萬元!「史上第一則手機簡訊」NFT在法國拍賣會成交 更多文章

rare pepe(圖片來源:Rare Pepe Collection)
廣為流傳的梗圖rare pepe,先前也被製成NFT(圖片來源:Rare Pepe Collection)

時間快轉到2018年,NFT正式進入成長極快的上升期。除了加密貨幣更為大眾熟知,NFT創造的高額拍賣成交紀錄,也讓不少藝術家紛紛投入,希望從中分一杯羹。例如2018年情人節時,攝影師Kevin Abosch拍攝The Forever Rose(永生花)的照片,竟以100萬美元成交,此照片也象徵著藝術作品可透過加密形式永遠存在數位世界中,不會凋零。對藝術家來說,傳統拍賣市場裡的中介商、經紀人等角色讓交易過程充滿黑箱嫌疑,所有環節加起來,可能讓藝術品被抽取高達成交價格40%的佣金,削減創作者的收入與自由。但NFT技術讓數位藝術品的創造與拍賣過程變得透明、簡單,並且透過更多平台、團隊不斷加入幣圈與NFT所組成的龐大產業鏈,延伸出許多應用,更能滿足不同創作者、收藏家、買賣雙方的多樣化需求。例如打造「謎戀貓(CryptoKitties)」NFT的團隊DapperLabs創造了「FLOW 公鏈」,以多核心、四節點的運算架構來解決以太坊較長的計算時間,優化其擴展性問題,讓交易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