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歷史小說、漫畫、電影《墨攻》

港星劉德華主演的電影《墨攻》劇照。

1991年,酒見賢一(1963-)發表了歷史小說《墨攻》全一冊,於翌年得到了中島敦(1909-1942,戰前著名漢學家、小說家)紀念獎,並與漫畫家森秀樹(1961-)合作。漫畫版《墨攻》連載了四年,出了11卷完結。2006年,香港張之亮導演、劉德華的合拍片《墨攻》上映,票房不差,各方影評也認為是這些年古裝大片裡較佳的一部。2009年,《墨攻》小說中譯本在大陸出版。

《墨攻》原著是面向大眾的本格派歷史小說。歷史小說的本格是什麼呢?我傾向最老套的說法,就是「演義」,包括道德觀、價值觀、史觀、人際關係的推演。在古代,這演的是忠孝節義和爭王爭霸,因為這些嚮往是大多數古人所共載的主流;現代人有了各種不一樣的意識型態,便會傾向在歷史中尋找不同的可能。然而,無論古今中外,都是藉小說人物與劇情傳達作者的想法,迎合或挑戰讀者的口味,這是不會變的。

歷史小說基本的問題是,史實永遠比你的知識與想像繁複。作家可以從生活和書本中汲取千萬人的閱歷,但一個人再淵博,也不可能比得上史實中那麼多人的閱歷,所以如果讓小說人物全按作者想法去跑,那麼,對閱歷豐富一點的讀者來說,一看就知道他要講什麼,便索然無味了。另一個極端,如果盡量降低作者個人的色彩,盡量貼近史實,讓讀者各自去思考、討論,那雖然不會沒有價值,但就頂多是論文或教科書的通俗版,而少了創作的趣味。所以,歷史小說的道路,應該是介乎兩者之間,盡量精要地截取、組織一些片面,用合理的虛構,引導讀者與你一起去發掘問題,而未必要處處嚴密。前引魯迅的〈非攻〉,用這個標準來看,便是短篇歷史小說的佳例。

長篇的《墨攻》也把握到了這個基本要點,虛構了一個戰國初年位於燕、趙之間的小國「梁城」,以一場滅國的攻城戰,推演了墨家學說在極端局面下的能為與矛盾,以及人在其中的掙扎。劇情概要如下:趙伐燕,首先攻打梁城,梁城向墨家求助,只求來了一個非典型的墨者「革離」,原因是墨家組織認為梁城必亡,援助亦是徒勞,革離認為這有違墨家理想和個人良知,於是抗命獨自來援。革離向梁城國君要到了兵權,也得到太子、軍士與民眾的支持,調動全城,就地取材,以精良的工程技術和守城兵法打退了趙軍數次進攻;趙軍用各種手段對付革離,又請到墨家同門梁併去勸退他,皆不果,只好暫退;未幾,不甘大權旁落的梁城國君和大夫構陷革離下獄;革離逃獄,趙軍再攻,攻下梁城後,革離又返回,引水淹梁城沖垮趙軍;趙軍終因魏國動兵,須回防本土而撤退,革離面對滿目瘡痍的戰後局面與人心亦無可如何,只好帶著十幾二十個孤兒遠去,到亂世中其他可能需要他的地方。 (相關報導: 胡又天專欄:我去日本賣同人本 更多文章

酒見賢一的歷史小說《墨攻》新潮文庫版(左)與文春文庫版(右)
酒見賢一的歷史小說《墨攻》新潮文庫版(左)與文春文庫版(右)

酒見賢一在小說中多處引用《墨子》原文,也夾敘夾議,不怕讀者出戲,或者說,他正是想讓讀者適當地出戲來思考歷史問題。相對於魯迅的故意以後世名物入文,我認為這是寫先秦時代小說另一種聰明的寫法,即明白提醒讀者你是在編故事,這樣,讀者就不會太在意細節,畢竟我們去古已遠,有太多不可考的東西,即便是上古史專家,也不可能像高陽寫清朝、民初那樣纖毫畢露地活靈活現;相反的,你對可考的細節所下的工夫,例如本作中的兵制和守城戰法,便會格外具有真實感,也更可能勾起考據狂較勁的心理。雖然重點應該放在思想上,但思想須有物質和技術的基礎,而我們如果要在這些都資料不足的情況下,編出一個有別於傳統演義的故事,那麼,這樣夾敘夾議兼引經據典的推演法,便比盡量引人入戲的劇情片式工筆描繪法更值得選擇,也更好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