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星際大戰一延再延,原因是它?迪士尼到底在打什麼算盤?

華特迪士尼宣布將《花木蘭》真人版電影無限期延後,《阿凡達》續作與《星際大戰》延至2022及2023年。(圖/BBC News)

「你應該知道的是:迪士尼大片包括《花木蘭》等紛紛延後上映,而Disney+在7月初上架音樂劇《漢米爾頓》,Disney+ App的下載次數因此爆增72.4%。不過就在《漢米爾頓》上架的前幾週,Disney+突然取消新用戶七天免費的試用期。究竟迪士尼在打什麼如意算盤?」

迪士尼在今年(2020)二月初,以7500萬美元買下了《漢米爾頓》的電影版權。而這部原先預計於明年10月上映的音樂劇,礙於疫情的關係,迪士尼取消了電影上映計畫,改在Disney+直接上架《漢米爾頓》這部最熱門的百老匯音樂劇。

不過,就在《漢米爾頓》上架的前幾個星期,Disney+悄悄地取消新用戶七天免費的試用期,用戶只能選擇每月支付6.99美元,或是每年69.99美元的訂閱方案。

Disney+的發言人:「我們將持續測試並評估不同的優惠活動,我們相信目前的訂閱方案是具有價格吸引力的,且Disney+將持續推出具娛樂性和吸引力的內容。」

根據分析公司Apptopia的數據,在Disney+上架《漢米爾頓》的那個週末(7月3日-7月5日),Disney+ App在全球的下載量為752,451次,較2020年六月的四個週末的下載量平均高出了72.4%。

換句話說,這75萬次的下載量即代表新的付費用戶數,而這些用戶極可能僅是因為《漢米爾頓》的上架,而前來下載Disney+ APP。因為《漢米爾頓》一張在百老匯的門票售價數百美元,且必須提前幾個月購買,不過,現在只要訂閱Disney+,就可以以不到七美元的價錢,隨時觀看這部熱門的百老匯音樂劇,這筆交易當然很吸引人。

2015年前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曾親臨觀賞《漢米爾頓》音樂劇。(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015年前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曾親臨觀賞《漢米爾頓》音樂劇。(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網路支付服務Recurly公司首席執行長丹·伯克哈特(Dan Burkhart)透露,Disney+上線關注度較高的獨家內容時,月新增用戶的數量可能提升5倍,並為Disney+帶來一批新用戶。不過,迪士尼要達到獲利的目標,光是新用戶的增加還不夠,還需要把這些新用戶變成「舊用戶」,讓他們持續留在Disney+,才是內容訂閱的成功關鍵。

而另一方面,《漢米爾頓》在Disney+的上架也為作曲家作曲家林-曼努爾‧米蘭達 (Lin-Manuel Miranda) 帶來巨額的版權收益。據報導,光是《漢米爾頓》在百老匯演出時,米蘭達每周就可賺取10萬美元的特許權使用費,可以想像的事,登上串流平台的《漢米爾頓》,米蘭達所獲得的版權收益必然是高上好幾倍。

放棄1.5億票房收入,迪士尼在想什麼?

《漢米爾頓》每週於百老匯演出的票房收入約為150萬美元,據業內人士預估,《漢米爾頓》在電影院的票房可能達到1.5億美元。不過,在Disney+上架《漢米爾頓》,估計只能為迪士尼帶來約526萬美元的新增收入。而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什麼戲院仍無法被串流平台取代的原因。 (相關報導: 宮崎駿:不要再讓小孩重複看龍貓了!讀繪本才能讓孩子「有深度」 更多文章

不只《花木蘭》上映無限延期,《阿凡達》、《星際大戰》也延後一年以上,為什麼迪士尼甘願放棄大片執著於串流平台?

根據外流的錄音檔顯示,迪士尼CEO Bob Chapek在重要會議中宣稱《Hamilton 漢米爾頓》已經為公司帶來大量新訂戶,並成為Disney+成長的重要動力,爾後迪士尼大片是不是有可能跳過影院直上串流,也令人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