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擴大紓困,兩頭討駡

行政院公布擴大紓困範圍,較之過去歷任政府更敢撒錢。(資料照片,簡必丞攝)

行政院周一宣布再次擴大紓困範圍,坦白說,從政府官方的經濟預測、官方掌握的數據等來看,實在很難討論這個擴大紓困有沒有道理與必要,唯一肯定的是:「這個政府」真的比過去所有政府都敢且勇於花錢撒幣。可嘆的是,政府加碼「紓困」,却落得兩頭討駡,不需要的嫌政府濫花錢,需要的抱怨手續繁瑣,看得到吃不到。

行政院長蘇貞昌周一親自主持記者會,宣布對兩個族群紓困,一是有工作無加保者,如舉廣告牌,賣玉蘭花、流動攤商、個人接案等無勞保工作者共34萬人;二是農漁民,皆排富發放一次1萬元。其實,先前政府已提出急難紓困救助實施方案以及漁民方案,這次提出兩項新方案,等於擴大現有急難紓困救助及農漁民紓困補助對象。

尷尬的是,臉書直播却湧入排山倒海的駡聲,絕大多數因為民眾興匆匆奔到地方公所却領不到錢,連地方承辦人員都不知該如何受理,這是準備不足却好大喜功惹禍;駡聲連連後,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出面「救援」,在記者會「宣讀」擴大紓困方案,却差點沒笑場,連連說「有點複雜」、「可以不複雜」…,對引起這麼多抱怨一頭霧水,簡單講,政府把「急難救助」的家庭共同扶持概念加在紓困之上,申領紓困者還要出具「家戶存款證明」,却忘了這次紓困屬「一次性緊急事件」,而非中長期的急難救助,這也是為什麼新北市長侯友宜大馬金刀指示,只要民眾具結自負法律責任就受理,能大獲好評的原因,僅僅是一項「證明」能簡化,就是「德政」。

此外,個別生計因疫情受困者,若全套上「家庭共同扶助」,能不能得到「家人」的扶助?猶在未定之天,畢竟每個家庭情狀不同,但財力總計後符合紓困要件者,必然大幅取降低,蘇貞昌宣稱有34萬人受惠,而衛福部推估却只有8萬人的道理在此,數據有落差也罷,值得的關切的是有多少人需要紓困,却掉進了數字落差的黑洞裡求援無著?就如政府提供的銀行紓貸款,藝文團體却有五十萬都貸不到的情況;又有多少人是天外飛來橫財?比方綠委爆料有人存款二億却伸領紓困補助的案例。

政府的紓困、補貼,多以身份別為標準,而不是根據民眾收入減少、或是減少幅度是否到難以維生而需要政府紓困作為判斷依據,因此,這個「紓困」並不是真實的「紓困」,因為完全未考量被補貼者是否因疫情導致收入減少;最真實的意義,其實就是政府發錢、而且發得「雨霑均霑」(蘇貞昌語)。因此其訂定的領取標準是類似:家戶平均所得低於當地基本生活費2倍、報稅所得50萬元以下,至於紓困對象收入受衝擊程度的數據則全然未不知。

如果單純以經濟數據看,確實看不出需要如此大範圍、不斷增強紓困力道的必要。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今年首季的經濟成長率為1.54%,今年全年的成長率,依照幾家智庫的預測,大概在1-2%之間,也就是說,尚未到衰退的地步,今年首季的工業、製造業生產指數,甚至還出現兩位數的成長率。 (相關報導: 日本疫情延燒 商家停業流浪貓跟著挨餓 更多文章

這種數據表現下,官方也不斷表示國內經濟狀況還算好,但卻要搞一波又波的紓困、補貼,看不出太大道理,如果是引國外案例為理由,各國政府都在大撒錢、搞紓困、祭補貼,但問題是歐美日等國家首季成長率確已衰退,第2季更會跌入兩位數衰退,顯然國內外的經濟情勢迴異,兩相對比,台灣需要服用同樣的「大紓困、大補貼」藥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