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綠色新政刻不容緩

「綠色新政」不只倡議石化產業的替代方案,也關注全民健保、兒童教育等訴求。(美聯社)

從NO LOGO、《天翻地覆》到最新力作《刻不容緩》,備受讚譽的新聞記者娜歐蜜‧克萊恩,此次延續對資本主義經濟、氣候變遷的關心,聚焦探討近年國際政治關鍵字之一「綠色新政」。如她所言,當前制度造成的各種危機應從更廣泛的視野去全面理解與改變。

連續多日攝氏三十八度的高溫實在很難讀得下書,不過現在最是需要閱讀《刻不容緩》的時刻。

新書出版當天,行政院長蘇貞昌正巧宣布,將在全國高中職以下學校教室全面加裝冷氣,全台十萬間中小學教室將在二○二二年達到「班班有冷氣」的目標。打造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迫在眉睫,但更刻不容緩的是回應年年創下高溫紀錄背後的原因——氣候變遷。

藉公共投資創造「綠色就業機會」

《刻不容緩》的作者克萊恩(Naomi Klein)長期關注資本主義對當代社會的衝擊,著作多有中文翻譯,包括NO LOGO與《震撼主義》,五年前的《天翻地覆》與本書同樣都關注氣候變遷。

《天翻地覆》指陳新自由主義下的化石燃料企業如何造成生態危機,而《刻不容緩》則延續克萊恩對氣候變遷的關心,原文書名的副標「綠色新政迫切的景況」(The〔Burning〕Case for a Green New Deal)已揭示其重點,只可惜中文版並沒有翻譯這段話。

作者曾在《天翻地覆》引用玻利維亞氣候談判人士亞諾斯(Angélica Navarro Llanos)的發言:「我們需要一場史上規模最大的動員。我們需要地球的馬歇爾計畫。」繼前書提及「地球的馬歇爾計畫」,本書進一步提出「綠色新政」,都是要藉由大規模的公共投資振興綠色經濟。

綠色新政修正了前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在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之後提出的「新政」——透過公共投資創造就業機會;綠色新政強調重金投資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與節能運具,增加「綠色就業機會」,也包括全民健保、兒童福利、教育公共化等訴求。

《物聯網革命》作者里夫金(Jeremy Rifkin)於今年三月的新著《全球綠色經濟新政策》提供了更多案例與實作方法:基礎建設如再生能源、電動運具、物聯網設施及智慧生態農業,理念包括經濟轉型與動員社會。

猶記《天翻地覆》的中文版面世時,恰逢聯合國召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二十一屆締約國大會(COP21),會議結論是一八八○年至二十一世紀末的全球平均溫度升幅必須控制在攝氏兩度以內,並以一.五度為共同目標,且各國必須自訂排碳目標以積極因應氣候變遷。

於是綠色新政成為近年國際政治重要的關鍵字。兩年前,民主黨眾議員寇蒂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在參選時即以綠色新政為競選主軸,新任歐盟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去年競選時同樣以此為政見,而這也是今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紅藍重大分野。 (相關報導: 新新聞》誰主宰「中華民國台灣」的誕生 更多文章

氣候危機與其他議題環環相扣

支持綠色新政的政治人物與學者不乏被右派人士批評是國家主義的特洛伊木馬,不過作者強調氣候變遷將衝擊社福政策,成千上萬的民眾將因天災付出生命代價,「綠色新政納入全民健保不是投機的附加,那是我們要在狂風暴雨的未來保住人命的基本要件。」

《刻不容緩》強調行動的重要性,國家必須改變整體意識形態,從新自由主義走向民主生態社會主義。(時報出版提供)
《刻不容緩》強調行動的重要性,國家必須改變整體意識形態,從新自由主義走向民主生態社會主義。(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