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專欄:財政刺激當紅,真能成為救經濟的萬靈藥?

財政刺激當紅,真能成為救經濟的萬靈藥?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央行不斷推出非常規的貨幣寬鬆措施以期提振經濟,但最終仍無法使增速回到危機前的水平,在央行的作用愈漸趨弱之際,市場聚焦便轉向政府的財政刺激上。2016年可謂全球貨幣寬鬆的轉捩點──Fed於年底進行自金融海嘯以來第2次升息,點陣圖更暗示今年有望加速行動;ECB雖將原訂於今年3月結束的QE延長至今年年底,但自4月起每月購買規模將縮減至600億歐元;BOJ也將政策重心由資產購買轉向控制收益率曲線,雖目前仍維持以往購債規模,但未來不排除有機會逐步縮減或調高收益率曲線目標;PBoC貨幣政策轉向穩健中性,大致延續以MLF操作以釋放流動性並降低降準降息可能;CBC也連續2季按兵不動而未持續寬鬆,由以往經驗研判,今年不排除將跟進Fed升息。從各大央行的態度便可知曉,往年仰賴超寬鬆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的時代已過,據統計,去年全球政府支出已創下2009年來最快增速(見圖1),而Trump正式成為美國第45任總統,其大力主張減稅以及擴大基礎建設等措施,或暗示寬鬆財政刺激將成為全球下一個新浪潮。本文將透過分析美國、中國、日本及歐元區等經濟體以往財政刺激的效益,藉以評估未來各政府出台政策的有效性。總體而言,短期內財政刺激雖能帶動全球經濟擴張,但長線而言效用恐逐步遞減,另一方面,寬鬆財政刺激或也將令各國政府債台高築並進一步打擊財政紀律,各國政府應當以結構性改革為主、財政及貨幣寬鬆為輔,才能使經濟保有穩定持久的增長。

2017-01-24-富邦01
 

美國寬鬆財政措施層出不窮,政府財政赤字屢創新高

美國當選總統Trump抨擊Fed低利率並力挺寬鬆財政政策,回顧以往,美國寬鬆財政政策時期屢見不鮮,但對經濟帶來的效用則表現不一,而留給後人更多的是龐大的財政赤字。下面我們將以美國歷任總統在位期間來瀏覽不同的財政措施效力。

2017-01-24-富邦02
 

1933-1945年短期型積極財政政策:Roosevelt(羅斯福)政府為從大蕭條中拯救美國經濟,毅然決然採納凱恩斯經濟學,透過減稅、大舉借債、實行赤字預算並積極加碼政府開支以擴大社會總需求,隨後美國CPI增速從Roosevelt上任前的低點負10.7%回升到零水平上方,經濟增長也逐步站穩腳步,但同時寬鬆財政刺激卻使財政赤字不斷增加,為求財政預算平衡,美國政府於1937年開始逐步退出財政刺激,卻令美國遭逢第2次重大衰退,經濟再次陷入通縮泥淖,Roosevelt不得不再度重拾寬鬆財政政策,在1943年,美國財政赤字已達到545.5億美元。

1946-1960年補償性財政政策:Truman(杜魯門)、Eisenhower(艾森豪)政府主張補償性財政政策,即在經濟蕭條時期,政府應當增加財政支出以擴大有效需求、增加就業量,而在經濟高漲及通膨時期,政府則當減少財政支出並實現預算平衡或盈餘,以便控制通貨膨脹。於此期間,美國經濟雖未出現嚴重的財政赤字或通膨問題,但經濟增長卻相對緩慢。 (相關報導: 台股猴年大漲1384點 封關前飆上1年半來新高點 更多文章

據統計,1953-1960年間,美國實質GDP年均增速為3%,同一時期的西德、法國、義大利、日本蘇聯等增速皆遠超於美國,但考慮其餘國家處於戰後恢復時期、經濟起點較低,故美國經濟增速仍相對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