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新絲綢路不是單行道 德國與歐洲企業該如何行動?

為免遭美中貿易戰輾壓,德國和歐洲該怎麼做?德國經濟界要求,歐洲人應有更多的戰略考慮、態度更為堅決。(DW)

德國化學巨擘巴斯夫正面臨一大挑戰,計劃投資100億歐元,在中國興建一個新基地。董事會主席布魯德米勒強調,這是巴斯夫迄今所作的最大決定,風險極大。他指出,世界正處在一場經濟和技術分配戰中,全球秩序和許多既有勢力已然分解。

這讓經濟界舉步維艱。布魯德米勒(Martin Brudermüller)指出,企業能影響成本和技術,但無法影響關稅和其它市場准入壁壘、匯率變動、在政治及行政層面上的規範的解體。這位巴斯夫總裁強調指出,「我們就是需要有框架條件,從而知道,10年、20年、30年後,事情也能正常進行。」他說這話,不只是考慮到計劃在中國的這一投資。

「川普名單」

游戲規則變動不定意味著什麼,梅克爾布格(Natalie Mekelburger)亦可謂再清楚不過。她是德國汽車配件供應商科洛普(Coroplast Fritz Müller)的執行長。這家中型家族企業生產各種電纜,包括也有用於電動汽車的高壓電纜。科洛普在全球設有12個生產基地,其中3個在中國。在華生產的產品也輸往美國。

梅克爾布格表示,貿易戰是讓企業最頭疼的東西。她說,「我們每天都得掃一眼川普名單,看看是否涉及我們」。她算了一筆賬:只要有一種原料被加徵關稅,若加徵10%,那麼,她的企業每年就會增加成本200萬歐元;加徵20%,成本就會增加400萬歐元。

當外交碰撞經濟

經濟界人士高度緊張。這一點,人們可以在外交部舉行的駐外使節年度會議上明確感受到。作為嘉賓,布魯德米勒和梅克爾布克也列席了本年度會議。德國駐外機構負責人每年在柏林聚會一次。按傳統,1000多名經濟界人士在第二天加入約230名駐外大使行列,列席會議。今年會議的最大議題:貿易戰、英國脫歐、工業政策、氣候保護。所有這些議題均與這一問題密切相連:政界和經濟界該有哪些舉措。

數周前,中國下調人民幣匯率後,聯邦外長馬斯指出,他曾讀到這麼一條消息:德國可從人民幣的衝擊中受惠。在駐外大使會議上,馬斯表示,「這是保護主義者的邏輯!這是典型的『我的國家優先』思維。誰這麼想,誰就完全沒明白。」

「我們的回答在哪裡?」

馬斯大聲疾呼欲走不同道路的國家攜起手來。他指出,不是赤裸裸的競爭,而是在平等基礎上的合作才是一種能保障制度生存下去的前提。面對大使們和經濟界人士,馬斯外長呼籲,致力於實現基於自由貿易和開放市場的多元化世界經濟秩序。他指出,「如果我們不能密切合作、在全球範圍處理未來幾年、數十年的困難任務,最終,我們大家全會失敗。」他強調,為此,歐盟必須在全球增加其分量,更緊密合作。

巴斯夫董事會主席布魯德米勒更進一步。他要求建立政界和經濟界戰略聯盟,從而能以更堅決的態度應對他國。他的話是這麼說的:」要是看到,韓國、日本、美國,還有中國,如何協調其力量、向全球提出開價,我有時會自問:我們對此的回答在哪裡?」 (相關報導: 外國企業如何應對社會信用制度?學者:只要在中國市場有利可圖,就會老實聽話! 更多文章

現代殖民政策

布魯德米勒在駐外大使會議上指出,新絲綢之路是一個例子:在一次東南亞國家聯盟會議上,他曾問一名政府代表,中國人在建造基礎設施項目上要求必須讓中方投資集團獲得承包權,政府方面如何應對中國人的這種「鉗制」手法。這名政府人士回答:「我又有何選項?你們歐洲人雖有能力,但根本就不提供任何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