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烏克蘭

3月2日,逃離烏克蘭的印度學生Mansi Singhal與母親相擁。(美聯社)

困在學校宿舍的學生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過明天,有人聽到爆炸聲而昏倒,也有人將雪裝入瓶中融化來喝。


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我們看到了許多來自烏克蘭的故事與影像,帶著寵物逃難的人們、與父親、丈夫、兄弟在火車站道別的令人心碎的照片。

在烏克蘭,有一萬八千名印度留學生(十八、九歲或二十出頭歲的年輕學子,大多就讀烏克蘭的醫學院),他們分布在烏克蘭各地的四十五所大學。此時身在印度的我,讀著這些年輕孩子逃難的故事,真感到戰爭雖是同一個,人們的遭遇卻因地點、時機、身份、戰況、經濟條件、政治關係等因素不同而極不同。就像托爾斯泰所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從印度媒體報導中,整理出一些這場戰爭中,屬於留學生的經驗。一萬八千人,這絕不是完整的圖像,卻也提供一些平常不為西方主流媒體所注意的細節。


 

世界走走有你還沒讀過的重要故事。我們以性別視角關注全球議題,補充傳統權力視角所忽略的,有關困境、突破、連結、改變的故事。
請付費訂閱,成為我們的夥伴,與全球各地的女性一起走走。
 

步行40公里,耗資千萬台幣,留學仲介陪他們脫險

在烏克蘭,曾幫助印度學生申請本地大學的留學仲介,在戰爭爆發後,數間機構聯合起來幫助學生們徹離。他們中的許多人是移居烏克蘭多年的印度人,有房有車有家庭,大可自行逃難,卻決定留守,與散落各地上千的留學生保持聯繫,為他們提供食物、安排撤離,並與印度政府聯繫。若沒有這些民間仲介機構,恐怕後果不堪設想。

2月24日,當俄國發動攻擊,烏克蘭東邊的城市卡爾可夫(Kharkiv)開始遭受空襲。

卡爾可夫地區約有一千多名印度留學生,戰事開始後,他們躲進地下捷運站或舊防空洞裡。3月1日,一位醫學生在出來採買日常用品的途中遭襲擊死亡,引起印度社會高度關注。印度政府因而要求滯留烏克蘭的留學生「立即」撤離該國。

當天,約有數千名留學生到卡爾可夫火車站,到了火車站卻發現人山人海,上不了車。

當時傳出車站只允許烏克蘭人上車,亦有學生被守衛暴力相向,情況相當混亂,然烏國政府否認有差別待遇。在爆炸聲不斷傳來的時刻,數百名學生發現上不了火車後,決定冒險步行40公里,到政府指示的避難地、卡爾卡夫的近郊Pesochin避難。他們成群結隊,一路高舉印度國旗,所幸一路平安。隔日,那些不想涉險步行而決定留在火車站的學生,在等候一夜之後,也順利搭上火車了。

他們原以為只要撐到政府指定的避難地點,苦難就結束,到了當地才發現,政府並沒有做任何安排,沒有住宿、沒有食物、沒有水。

卡爾可夫醫學大學在當地有一所療養院,仲介與大學協調讓學生們在療養院內避難,並開車到附近村子張羅水、餅乾與食材,提供學生食物。仲介說:「我們人手很足夠,但資源卻非常不夠。」當時烏俄邊境已相當危險,人道通道尚未開啟。要離開烏國,必須到一千公里之外的波蘭或羅馬尼亞邊境。 (相關報導: 索那瑜:水煮青菜會釀成暴動?香料魔法如何造就印度菜之魂 更多文章

學生們到達避難地後,仲介團隊開始四處尋找巴士,他們說:「在戰時找巴士就像在沙漠裡找水一樣困難」。當時巴士價格已翻漲了十倍:3月3日找到的一台巴士,車資要一人200烏幣(約5700台幣),當時送走了85位女學生;到了3月4日,車資翻漲到500烏幣(約14000台幣)。他們知道絕不能再延遲,學生與仲介們把所有的現金拿出來,一口氣訂了六部大巴,數台小巴,儘可能地全擠上車,成功送走560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