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將近1個世紀的研究,發現人類以外的動物中幾乎沒有真正模仿的證據。鳥鳴顯然是個例外。相較而言,人類是「模仿通才的最高典範」。跟其他動物不同,我們很容易就能模仿幾乎所有東西, 而且引以為樂。
我們現在可以採取新的觀點來看世界。我要稱這個觀點為迷因觀點,雖然迷因當然是沒有眼睛也不會有觀點的。迷因無法觀看任何東西,也無法預測任何東西。然而,這種觀點的重點與生物學中「基因的觀點」是一樣的。迷因是複製子,只要一有機會就會努力增加數量。因此,迷因的觀點就是以迷因能獲得複製機會的觀點來看世界:如何能讓迷因獲得更多複製?以及什麼會阻止迷因的複製?
我想問一個簡單的問題,這個問題我也會在幾個不同脈絡中不斷提出。想像一個充滿迷因宿主的世界(例如腦),以及數量遠多於宿主的迷因。現在我們要問,哪些迷因比較有可能找到安穩的居所,得以再次傳遞出去?
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迷因
這是確認我們所居住真實世界的特徵的合理方式。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創造或是遇到無數迷因。我們的想法基本上大多是迷因,但這些想法如果沒有說出來,就會直接滅絕。每當我們說話,就是在製造迷因,但這些迷因大多在傳播過程中快速消逝,有些迷因則會持續藉由電台、電視、書籍、人們的行為,或是科技產品、影片和圖片中傳播。
想一下這10分鐘你腦袋中冒出多少思緒,至於一整天想過的事情,更是不可勝數。即使在閱讀,你也可能想到其他人,想到你打算要做的事,擬定當天的計畫,或是力行書中激發出來的想法(希望如此)。這些思緒大多不會再出現,你也不會傳遞出去,它們就這樣消逝了。
想想你想對其他人講的事情,或是你會從其他人聽到的話語。你可能在聽廣播、看電視、與他人用餐、協助孩子做功課、接聽遠處捎來的電話。你在這些處境中對話的內容大多不會再傳遞出去,不會以這種方式重現:「然後他就告訴她……」或是「然後你知道嗎……」,大多都是才誕生就死去。
書寫文字的情況可能也沒有好到哪裡去。這個書頁中的文字至少被你讀到,但可能不會再進一步傳播出去。即使你真的把它傳播了出去,你可能會把內容打亂,組合成容易記憶的模樣,或者也因為我陳述得不夠清楚,因此複製品的保真度未必總是很高。我們每天印製出數百萬份報紙,但是1周之後大多數的複製品都消失了,人們大多忘記報紙上寫了什麼。書本的情況或許好一些,不過光是在美國,每年出版的新書就有十幾萬種。並非所有新書都具有影響力或是會被記得。即使有些科學論文獲得廣泛閱讀和引述,但據說那些論文大多沒有人讀過!
筆者表示,即使報紙每日印製數百萬份,人們仍很容易忘記報紙乘載的迷因內容。(圖/Pixabay)
我們無法(即使是原則上也無法)計算潛在迷因真正傳遞出去的比例, 但要表達的想法很清楚:選擇的壓力很大,因此在眾多競爭者中能存活下來的很少。只有一些迷因成功地從大腦複製到大腦、大腦複製到印刷品、印刷品複製到印刷品,或是從聲音複製到光碟。我們會定期見到的都是成功的案例,也就是從複製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案例。我的問題很簡單:勝出的是哪些迷因?
(相關報導:
和同事相處融洽,竟比加薪更誘人? 最新調查揭8成上班族的真實心聲
|
更多文章
)
我要以迷因觀點來處理幾則爭議性問題。我先從簡單的開始。問題本身或許不會很深奧,卻能挑起人的興趣,並且能讓我們練習從迷因觀點來思考問題。
並非萬事皆迷因
一旦你掌握了迷因的基本觀念,你很容易就會一頭熱地把所有事情都想成迷因,把迷因等同於觀念、思想、信念、意識的內容,或是任何你想得到的東西。這種傾向是嚴重混淆並妨礙我們去瞭解迷因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我們需要從對迷因清晰準確的定義出發,並決定哪些算數、哪些不算。
最重要的重點就是要記得,就像道金斯原始公式所描述的,迷因是經由模仿傳遞出去。我以「執行行為、儲存於腦中(或其他物件),並經由模仿傳遞下去」來描述迷因。《牛津英語詞典》如此定義迷因這個詞條: 「meme(mi:m),生物學名詞(n. Biol.),由「模迷因」(mimeme)縮減而來……,模仿自名詞基因(GENE n.)。」文化的一種元素可能經由非基因遺傳的途徑(尤其是模仿)來傳遞。模仿是一種複製,或拷貝,迷因因此是複製子,並具備複製子的能力。你甚至可以說「迷因就是經由模仿而傳遞出去的事物」,如果這樣聽起來不會太彆扭的話。
我們或許會(也真的會)去討論究竟什麼可算作模仿,但現在我就先跟道金斯一樣,以「廣泛的定義」來使用這個詞。當我說「模仿」,我的意思就是藉由語言、閱讀、指令以及其他複雜的技術和行為來傳遞資訊。從一人到另一人的觀念和行為的複製,不論何種類型都是模仿。因此當你聽到一個故事,並且把其中的要旨傳遞給其他人,你就已經複製了一個迷因。重點在於,強調模仿讓我們能排除所有無法傳遞出去的事物,而這些事物無法被稱為迷因。
先把目光從本書移開一陣子,看看窗外、牆壁、家具或是植物。任何東西都可以,安靜地看5秒鐘,然後繼續閱讀。我假定你經驗了某些事物。風景、聲音和印象共同組成你這5秒鐘的經驗。這些事物跟迷因有關嗎?也許你會告訴自己「這株植物需要澆水」,或是「如果外面車輛不要那麼多就好了」。倘若如此,你就是在使用著字詞。你通過迷因的方式獲得這些字詞, 然後再把這些字詞傳遞出去。然而,就感官知覺經驗本身而言,這不必然牽涉到迷因。
當然,你可以說我們都使用著語言,因此所有經驗都會染上迷因的色彩。因此,讓我們想一下其他沒有語言的動物的經驗。就拿我的貓為例。她不是最聰明的動物,但她有豐富趣味的生活,也有多樣能力,即使她幾乎沒有經由模仿獲得任何東西。
首先,她能看、能聽。她可以追著蝴蝶跑,可以爬上樹。這都需要複雜的知覺和運動技巧。她能品嚐、能嗅聞味道,有偏好的飼料品牌。她對於階層和領域有很強大的感知,對某些貓會表達敵意或拔腿就逃,而跟另一些貓就會玩在一起。她顯然可以辨識出個別貓隻以及某些人類,回應他們的聲音、腳步或觸摸,並以動作、接觸及充滿力量的聲音來進行溝通。她的心智地圖十分複雜且細緻。我無從得知她的心智地圖延伸到什麼程度,但至少涵蓋了4座人類的花園、2條道路以及許多人為小徑和貓道。她能把窗戶前的人的位置和他們所在的房間連結起來,並在飼料倒入碗中發出聲響時,找出通往廚房最直接的道路。抵達廚房後,她一聽到「上來!」便俐落地用後腳站立,再合起前掌。
筆者舉例,貓咪透過知覺與運動習來的經驗,並非迷因。(圖/取自Pixabay)
她的生活中有許多經驗也是我有的:感知、記憶、學習、探索、食物偏好、溝通以及社會關係。這些都是經驗和行為的範例,但並未經由模仿而習得, 因此並非迷因。請注意,我的貓一生中進行了大量學習,有些來自於我,但這些習得的事物卻無法「經由模仿而傳播」。
如果我們要確認迷因的意思,就必須小心區分經由模仿而來的學習,以及其他種類的學習。
《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書封。(八旗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