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跟著我說!」(say me)或「複製我!」(copy me)或「跟我念一次!」(repeat me)這樣的句子,有什麼特出之處?
這些都是簡單的(也許是最簡單的)自我複製句子的範例。它們的主要目的就是讓自己被複製。這些句子當然是迷因,但也許並不是非常有效的迷因。我不認為你現在會對著你所有朋友四下叫道:「跟著我說!」但有一些技巧可以添加到較簡單的句子裡以提高複製潛力。侯世達(Douglas Hofstadter, 1985)在《科學美國人》的雜誌專欄「後魔術主題」(Metamagical _emas)中討論過這種「病毒式句子」,而讀者寫了更多例子。
迷因複合體:傳遞訊息的有效單位
像是「如果你複製我,我會給你3個願望!」或是「跟著我說,否則我要詛咒你!」這些話的內容其實都不太會實現,而且5歲以上的人大概很少會屈服於這種頭腦簡單的威脅和承諾—侯世達補充說,除非你再補上一句「在來世」。
事實上,我們許多人通常就是在5歲左右首次遇到這種句子。我曾在信箱裡收到一封信,信中羅列了6個名字,並指示我寄1張明信片給名單上的第1個人。我清楚記得當時我有多興奮。這封信對我保證,我只要在名單最下方加上我的名字和地址,然後再把新名單寄給另外6個人,就能收到許多明信片。我不記得我媽媽是否有阻止我加入這個活動。她很有可能睿智地阻止了我,畢竟她應該瞭解到,我的迷因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全(雖然她應該不是這樣理解的)。當然,我也不記得後來有收到如雪片般飛來的明信片。
這只是一封無害的連鎖信,裡面只有1個承諾(會有明信片),以及讓這封信傳遞下去的指令。我頂多損失7張郵票和1張明信片。我後來可能還收到了一些其他卡片,其中有許多險惡得多,像是騙錢的老鼠會。你以為這種無聊至極的老鼠會會自然消亡嗎?並沒有。最近我才收到一封電子郵件, 上面寫著「你想玩這些刮刮樂彩券嗎?」(我不想)「你想學怎麼把6張彩券變成數千張嗎?」(並不怎麼想)「只要收集並刮出$$$jackpot$$$,你每個月都將收到來自全美各地的樂透彩券!網路上有免費服務能幫助你獲得這項好康!」真的有人去參加嗎?我想一定有。
筆者舉例,包含著承諾與指令的連鎖信為「病毒式句子」的一種。(圖/取自Pixabay)
基因當然也會成群結隊。它們集結成染色體,染色體再聚集在細胞裡。更重要的也許是,整個物種的基因庫可被視為相互合作的基因群。理由很簡單:自由漂浮的DNA碎片無法有效地讓自身複製。經過數十億年的生物演化,地球上大多數的DNA都經過精心包裝,就像基因就包裝在生物體這樣的活機器裡。當然了,仍然偶爾有「跳躍的基因」及「違規的基因」,剩下的則是一點搭便車的自私基因,還有利用其他較大群組複製機制的最小病毒群組。不過,總的來說,基因要傳播出去,就必須要有群組。
電腦、網路出現 提升迷因群組擴散速度
我們可以簡單類比,主張迷因應該表現出同樣行為,但最好是回歸演化理論的基本原則。想像有2個迷因,一個是「把刮刮卡寄給××」,另一個則是「讓你贏大錢」。前者不可能單靠指令本身就讓人照做,後者就有可能,但裡面卻沒有操作指令。這2種迷因再與其他合適的共同迷因攜手合作,顯然能讓人們遵循指令,並且複製整套迷因。迷因體的本質就是:迷因在群體中,能比單獨存在獲得更多複製的機會。我們稍後會視情況提出更多案例。
目前我們所討論的簡單自我複製迷因群組,更因為電腦和網路的出現獲得爆炸性的增長。電腦病毒就是明顯且熟悉的案例,它們可以從一個使用者傳遞到另一個使用者,而且使用者的數量(至少在當時)還會持續增加。此外,還能以光速跨越非常遙遠的距離,並且安然潛伏在固態記憶體之中。然而,這種病毒不能只下「複製我」這種指令,這或許能把潛入的第1部電腦記憶體塞爆,卻無法繼續傳播得更廣。因此,病毒也會有促進其生存的共同迷因。它們會潛伏在人們透過電子郵件寄送給朋友的應用程式裡,有些病毒只會感染所入侵電腦的一小部分,因而逃過了立即偵測;有些則是依機率受到觸發;有些會把自己埋藏在記憶體中,然後在特定時刻蹦出(例如我們預期1999年12月31日會跳出很多隻病毒),再加上電腦很可能無法應付公元年代尾數為「00」這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有些病毒引發的效果很有趣,像是讓電腦螢幕上的所有字母掉落到該頁面最下方,並對使用者帶來毀滅性的影響;但有些效果則是讓網路動彈不得, 最後毀了整本書或博士論文。我的學生近來就在電腦的文字處理軟體Word6.0中遇到一隻病毒,這隻病毒潛藏在「論文」這個區塊,意圖在你整年度的工作完成之際讓你中毒。難怪現在網路都要自動且頻繁地掃描病毒來自我保護,我們也為資訊領域提供了大量的防毒軟體。
你發現了嗎?對這隻病毒的描述並不合理且並不存在。真正的病毒,就是這則警告本身。這是非常聰明的小型迷因體,威脅並訴諸利他主義,讓你這個又傻又有愛心的受害者把訊息傳遞下去。這封信並不是第1個,「美好時光」和「迪恩達.馬迪克」這2封信就使用過同樣伎倆。「加入團隊」稍微具有破壞性,會警告「不要點開標題中含有『被退回或無法寄送』等字的信件,這隻病毒會附著在你的電腦元件中,導致元件無法使用。立刻刪掉這封信……一旦中毒就會無法修復」。沒有發現到這個伎倆的人,很可能就會刪除所有信箱地址已更改或電子郵件系統暫時無法使用的人退回的郵件。一點點自我複製碼,讓人和電腦通力合作進行複製,就可以產生讓人氣惱的結果。
筆者指出,電腦病毒不只能下「複製我」的指令,還有能促進其生存的共同迷因。(圖/取自photoAC)(圖/取自pixabay)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人們熟悉這些病毒之後,就有可能學會忽略這些警告。因此,原始類型的病毒就會開始失效,但隨著人們開始忽視應該注意的警訊,這有可能使情況變得更糟。但話又說回來,如果普通的老派連鎖信仍舊有效用,或許事情就不會變化得如此迅速。
這一串對於病毒的討論,讓我不禁想問,為何我們把這些程式碼的某些片段稱為病毒,而其他的稱為電腦程式?本質上,這些都是一行行的程式碼,是一些資訊的位元或指令。這些字當然是直接採取自生物學上病毒的類比,或許還建立在對於這些程式碼傳播方式的同樣直覺上。答案與它們會造成的傷害沒有太大關係(有些確實幾乎無關),而是與它們的功能有關。這些程式碼除了複製之外,沒有其他選擇。
《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書封。(八旗文化出版)
*作者蘇珊.布拉克莫(Susan Blackmore),現為佩若特—瓦瑞克基金的研究員,研究處於意識邊緣狀態的心理現象,並且獲得「超自然主張科學研究委員會」(CSICOP)的「卓越懷疑獎」。本文選自作者在英國布里斯托西英格蘭大學意識心理學課堂上所使用的讀本《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八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