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使用者每天都會打開檔案總管,卻鮮少思考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為何硬碟代號從C開始,而非字母表最前面的A與B?事實上這個讓年輕人感到困惑的問題背後,蘊藏個人電腦發展的重要歷史軌跡。
消失的A槽與B槽:那時候有種東西叫磁碟機
在個人電腦發展的早期階段,1970年代的運算設備與現今有著天壤之別。當時硬碟價格昂貴得令人咋舌,一個僅有60MB容量的硬碟售價高達數萬台幣,遠非普通消費者所能負擔。
在這樣的環境下,磁碟片(也稱為軟碟)成為當時資料儲存的主流選擇。這些方形塑膠片雖然容量有限,僅能儲存幾百KB到數MB的資料,但價格相對親民。使用者需透過專門的磁碟機來讀取這些資料,操作方式類似於今日的提款卡插入ATM機器。
由於單一磁碟片容量有限,無法同時容納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使用者常需不斷更換不同的磁碟片。為解決這個不便,雙磁碟機配置逐漸成為標準,一台專門放置作業系統,另一台則用於應用程式,大幅提升了操作效率。
在這個雙磁碟機架構中,第一台磁碟機被指派為A槽,第二台則為B槽。這種配置在當時的電腦世界中非常普遍,成為一種業界標準。

硬碟時代崛起,但仍保留傳統命名
隨著科技進步,硬碟技術日趨成熟,容量增大、速度提升,最關鍵的是成本大幅降低。消費者開始能夠負擔硬碟,並將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從磁碟片轉移至硬碟上儲存,徹底改變了電腦使用體驗。
當硬碟加入電腦系統時,A和B槽位已被磁碟機佔據,新加入的硬碟自然而然被指派為C槽。這種命名方式逐漸成為業界慣例,即使在後來的系統中也得以保留。
隨著儲存技術進一步演進,光碟機、隨身碟和記憶卡等媒介的出現,使得磁碟機逐漸被淘汰。然而微軟仍然保留了硬碟從C槽開始的命名傳統,這並非技術上的必要,而更像是對電腦發展史的一種致敬。

現代系統的命名挑戰與解決方案
Windows系統的磁碟機代號機制依然沿用英文字母順序指派的方式,但這也帶來了一個理論上的限制:如果一台電腦連接超過26個儲存裝置,會發生什麼情況?
事實上Windows只會為前26個裝置指派字母代號,之後的裝置雖然會顯示在裝置列表中,但不會出現在磁碟機列表裡。為解決這個限制,現代Windows系統提供了「虛擬資料夾」的解決方案,讓額外的儲存裝置能夠以資料夾的形式被掛載。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電腦與Linux系統採用了不同的掛載機制,它們主要使用序列編碼和名稱來識別儲存裝置,而非英文字母,因此不會面臨字母用盡的問題。 (相關報導: 蘋果沒在前三!PC電腦銷量排行大洗牌 專家曝「這技術」是關鍵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