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波專文: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決定怎麼做出來的?

筆者認為,隨著結束戰爭詔書的發布,多數日本人獲得的解脫感、解放感和戰敗的屈辱感、沮喪感交雜在一起,五味雜陳。示意圖。(資料照,AP)

日本大概從沒想到會有戰敗的一天。1894年,發動近代以來第1次有規模的對外戰爭,凱旋而歸,獲得了2億3000萬銀兩賠款和占有台灣;1904年,再次悍然發動對俄國的戰爭,雖然打得相當艱難,最後還是獲勝了;以後在中國的領土上,從北到南,橫行恣肆,步步擴展,雖然遭到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卻幾乎是連戰連勝,整個日本人的「大和魂」,達到極度膨脹的境地。以後一路向南,占據了法屬印度支那,偷襲珍珠港,擊潰英國在東南亞的勢力,占據了馬來半島和印尼群島,那時日本人所畫的大日本帝國版圖中,整個東亞,從北到南,都在太陽旗的照耀下。然而1942年6月中途島之戰以後,日本便感到美軍的強大攻勢,此後雙方雖各有勝負,但日本已明顯處於守勢和敗勢,到了1945年,日本漸漸走向了窮途末路。

1945年初,美軍奪回菲律賓,之後經過苦戰,全殲硫磺島上的日本守軍。2月,美、英、蘇3國在雅爾達舉行會議,商議戰後如何處置德國和日本的問題。對日本頻頻發動空襲的同時,4月,美軍進攻沖繩本島,2個多月後,沖繩的日本守軍被全部消滅。美軍已逼近日本本土。與此同時,盟軍在5月8日攻占柏林,希特勒德國全面崩潰,歐戰結束。

這時日本全國上下已是哀鴻一片,民眾已被戰爭拖得精疲力竭,除了中國戰場上還盤踞著相當的日軍之外,日本國內幾乎已經沒有可投入有效作戰的生力軍了。但是日本上層依然沒有或不敢表現出投降的意向。1945年3月,日本內閣決定組建國民義勇隊,動員國民學校初等科畢業生直到65歲以下的男子,以及45歲以下的女子組成輔助部隊,從事防空、陣地構築、運輸、警備等活動,與軍隊一起參與輔助戰鬥。

6月8日召開的御前會議上,透過了《今後應該採取的戰爭指導基本大綱》,總體意思是在日本本土與盟軍決一死戰,以「護持國體、保衛天皇」。當時媒體鼓吹的口號是「一億玉碎」,即1億日本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誓死與盟軍戰鬥到最後一滴血。

美軍空襲 民心動搖

口號是喊得很響,但日本人的底氣卻愈來愈不足了。頻頻加碼的美軍空襲,已把日本的大部分城市炸成了一片焦土,民眾天天生活在缺衣少食和恐懼之中。而另一個世界裡,美國、中國、英國在德國柏林西南波茨坦舉行了十天會議後,7月26日,發表了針對日本的《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並公布了對戰後日本處理的基本原則,但是沒有明確涉及是否保留天皇制的問題。

這時日本上層開始出現了動搖和分化。外務大臣東鄉茂德立即向天皇和最高戰爭指導會議表示,《波茨坦公告》可以接受,日本倘若拒絕,將會引起非常嚴重的後果,鈴木貫太郎首相表示了贊同的意向,但他們的想法遭到陸軍和海軍的強烈反對,軍部認為應該明確地對這一公告加以批駁。於是鈴木首相在7月28日記者會上表示:「這份公告沒有任何重大的價值。我們只會對此加以默殺,將堅定地將戰爭進行到底。」 (相關報導: 日本疫情下的女性困境:比男性更容易丟掉工作,失業率、自殺率、家暴諮詢件數均不斷攀升 更多文章

然而8月6日上午,美國向廣島投下了1顆原子彈。其威力之大、造成的傷害之嚴重,使日本上層感到震驚。幾乎與此同時,蘇聯根據史達林與羅斯福在雅爾達會議上達成的諒解,廢棄《蘇日中立條約》,8月8日(日本時間8月9日),宣布對日作戰,蘇聯紅軍進入中國滿洲,向占據的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攻擊。這時日本完全是四面楚歌了。鈴木首相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但日本軍部仍然認為美國或許只有1顆原子彈。此時,傳來了長崎遭受原子彈轟炸的消息,最後一絲僥倖心理被徹底瓦解。

1945年8月6日,廣島原爆(AP)
1945年8月6日,廣島原爆。(資料照,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