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信仰的是一個包容各種宗教與意見、本質上世俗的民族國家……或者我們信仰的是一個宗教的神權國家,難以容忍其他信仰?這是一個古怪的問題,因為好幾世紀以前,宗教國家或神權國家的概念就已被世界與現代人拋棄。然而今日印度卻面臨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當中的許多人試圖回到過去的時代。」──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
屬人法改革是對印度世俗主義的考驗。另一個更大的考驗則是喀什米爾的未來。一個居民以穆斯林為多數的邦,能否存在於一個以印度教為主體、表面上宣稱「世俗」的印度,同時不會發生過多的摩擦呢?
印度意圖弱化印巴分治的事實
一九四九年,聯合國已提出公民投票方案並且試圖讓印度與巴基斯坦努力達成舉辦投票的條件。
五○年二月,聯合國安理會要求兩國將軍隊撤出喀什米爾。一如過往,兩方遲遲未有進展。
印度要求巴基斯坦先撤軍,巴基斯坦則要求國民會議政府下臺。印度開始後悔讓聯合國在一開始就介入處理。印度已準備好掌控這塊有爭議的行政邦,並讓巴基斯坦拿走剩餘的部分。
對巴基斯坦來說,政治人物主張他們對於該領土的主權無須公投認證。五○年九月,一位前任總理堅持「喀什米爾的解放是每一位巴基斯坦人的根本信念……喀什米爾解放之後,巴基斯坦才稱得上是完整」。
「對於巴基斯坦而言,喀什米爾至關重要;對於印度而言,喀什米爾則只是一次帝國主義的探險。」
媒體應和與強化邊界兩邊政府的立場。五○年夏天,英國廣播員菲爾登(Lionel Fielden)造訪印度大陸。曾任全印廣播電臺最高主管的他,在印度與巴基斯坦都有許多朋友。
印度政府加派軍力進駐喀什米爾,導致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大南亞擁核國再陷衝突。 (美聯社)
他在拜訪朋友以及和他們討論的過程中發現,雙方「各種試圖證明另一個國家不僅錯誤而且錯得離譜的論點與抨擊,困擾著來訪的旅客」。他評論道:「印度媒體的語調有些自恃甚高,雖然有理卻顯得頑固,並且刻意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媒體與巴基斯坦領導人的語調通常較為憤怒、傲慢,有時甚至具有攻擊性。」巴基斯坦的敵意出於擔憂,印度強而有力的軍隊企圖再度征服、併吞他們的土地,納入「不可分割的印度」(Akhand Bharat)。
菲爾登總結雙方觀點:「印度為牢牢掌握喀什米爾,意圖弱化印巴分治的事實;巴基斯坦為了宣稱擁有喀什米爾,希望確保印巴分治。」兩方對於喀什米爾議題的立場強硬。因此「巴基斯坦人將為喀什米爾戰鬥至最後一兵一卒;絕不放棄喀什米爾的想法則快速地深植於印度」。
菲爾登在分析的最後提出警告。長期而言,關於喀什米爾爭議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兩國的軍事花費。這意味著兩國的社會福利將因此受到危害。
撇除難民不論,兩國都有數百萬世界上最貧窮的人口,因此喀什米爾的爭端很容易演變為一場災難」。
聯合國試圖解決爭端卻無功而返
五一年一月,在唐寧街十號的一場會議,澳洲總理孟席斯(Robert Menzies)爵士建議由大英國協主辦公投。英國首相艾德禮支持這個想法,但是尼赫魯表示方案必須獲得印控克什米爾區領導人謝赫的同意。
巴基斯坦總理則認為謝赫掌控的邦政府只是「尼赫魯指派的魁儡政府,必要時可以任意抽換」。尼赫魯則回應:「巴基斯坦媒體充斥各種宗教訴求,並且要求發動聖戰。如果這是公投期間會發生的事,那麼公投將不可能舉辦,屆時只會發生民眾騷亂。不僅發生在喀什米爾,還會發生在印度與巴基斯坦。」
五○年,印度政府的地圖將整個查謨與喀什米爾納入領土,而宣稱擁有部分喀什米爾的主張,實際上是建基於謝赫的世俗主義觀點。
制憲會議決議是否「加盟印度」
謝赫反對巴基斯坦,但是他支持印度嗎?他本人拒絕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五○年九月二十九日,謝赫與美國大使亨德森(Loy Henderson)論及喀什米爾的未來時,向亨德森表示:
他認為喀什米爾應該獨立;絕大部分的民眾也希望獨立;他有理由相信部分自由喀什米爾的領袖希望獨立,並且願意與國民會議黨的領袖合作,如果這樣的合作有可能促成獨立的話。喀什米爾的人民無法理解為什麼聯合國持續忽略獨立作為喀什米爾問題的可能選項。
喀什米爾的人民有自己的語言與文化背景。這裡,印度教徒的習俗與傳統與印度的印度教徒大不相同,穆斯林的背景也與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大相逕庭。事實上儘管存在少數的印度教人口,喀什米爾的人口依然同質性高。
《印度:最大民主國家的榮耀與掙扎》描寫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的內部宗教問題及政治變遷。(聯經提供)
謝赫接著詢問該位大使,美國是否支持喀什米爾的獨立?
不幸的是,美國國務院的公開資料並未透露美國的回應。考量到其位置在對抗共產主義的鬥爭中有著巨大價值,美國是否曾認真考慮支持喀什米爾做為它的附庸國呢?
我們至今無法知曉,看來謝赫當時也同樣無法確定,因為他再度回頭與印度政府協商喀什米爾的自治事宜。該邦將擁有自己的制憲會議,會議最終將決定與印度維持何種關係。
五一年一月,謝赫致信印度部長,說明就他的理解,查謨與喀什米爾制憲會議將討論「加盟印度的問題;保留或廢止總督作為該邦憲政元首的問題;以及制訂憲法的問題,包括界定聯邦對於該邦司法管轄權限的問題」。他並提到制憲會議將「對所有議題,特別是上述提出的部分做出決議」,印度政府必須將這些決議視為「在各方面都具有約束力」。
這暗示即便喀什米爾是否要加入印度都還未拍板定案。一位驚慌的印度部長在信中空白處寫道,謝赫的解讀「或許超出我們討論範圍」。
「東方瑞士」的方案不切實際
謝赫一如既往地認為自己是為整個查謨與喀什米爾發聲。
實際上,雖然他在喀什米爾山谷地區仍受到尊敬,在查謨地區的印度教徒之中,他則愈來愈不受歡迎;因為他們殷切期盼盡快加入印度聯邦。四九年,代表查謨印度教徒利益的人民黨(Praja Parishad)成立。該黨是由七十歲、資歷豐富的多格拉(Prem Nath Dogra)領銜。一如往常,謝赫將查謨的反對勢力斥為一群「反動份子」。
印控喀什米爾區人口逾七成是穆斯林,70年來分離主義抗爭不斷。(美聯社)
謝赫在制憲會議中的開場演說足足有九十分鐘。他朗讀事先印好的英文講稿,逐條討論喀什米爾人民的選項。首先是加入巴基斯坦這個「地主把持」的「封建」神權國家。其次是加入「理念相近的印度」,他們的政府「從未試圖干預我們的內部自治」。不可否認地,「印度國內有部分勢力,未來有可能將印度轉變為一個宗教的國家,屆時穆斯林的利益將受到損害。」
另一方面,「喀什米爾持續加盟印度」將會促進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和諧,並且邊緣化社群主義分子。「甘地說得沒錯,」謝赫主張,「他臨終前說過,在這裡〔我〕改述如下:『我將目光投向山區,在那兒我得到了幫助。』」
謝赫最後提到:「將我們打造為東方瑞士的替代方案,與兩國保持距離,但是仍然維持友誼」,是個迷人的選項,但是看起來不切實際。
一個小小的內陸國家要如何捍衛其主權呢?一如謝赫提醒他的聽眾,喀什米爾曾在四七年八月十五日至十月二十二日之間獨立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後遭遇部落入侵。有什麼能夠保證喀什米爾的主權「將不會再度面臨類似的侵犯呢」?
謝赫政府鎮壓查謨反對黨
因此,謝赫認定獨立是不切實際的選項並予以拒絕,而加入巴基斯坦則有違道德。
喀什米爾將加入印度,但是地位將由他們自己選擇,包括保留邦旗以及指派總理做為政府元首的權力。兩者都不為查謨的人民黨所接受。他們要求喀什米爾完全融入印度,高喊「一部憲法、一個國家元首、一面國旗」的口號。
五二年一月,謝赫將赴查謨發表演說的不久前,印度教學生抗議國民議會黨旗幟高掛於印度的三色旗旁。他們遭到逮捕並且受到退學處分。這起事件激起一波表示同情的抗議,最激烈的一次,遊行隊伍前往政府行政大樓,示威者進入辦公室,砸毀家具並燒毀紀錄。
小檔案作者:古哈(Ramachandra Guha)
譯者:周佳欣、陳韋綸、董文琳、趙盛慈、林玉菁
出版:聯經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