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習近平的「共同富裕」行得通嗎?對中共真正的好處是什麼?

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落幕後,習近平率領政治局常委前往延安朝聖(AP)

本次中共二十大會議上,「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部分,再次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中共二十大通過的黨章,修改了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黨章提出的「社會主義....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主張,提出將「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說:「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中國官方新華社在2021年8月習近平主持召開以共同富裕為中心的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後曾解釋說,所謂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的富裕,而是全體人民的富裕」,這明顯有別於鄧小平1992年寫入黨章的「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消滅貧窮,達到共同富裕」的主張。

「共同富裕」寫入中共黨章雖然才30年,但它作為政治目標,最早始於1950年代中共剛剛執掌政權之時。

毛澤東讓農村人民富裕起來

據中共黨史研究人員考證,中共最早提出「共同富裕」概念的領導人是毛澤東。1953年,毛在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提出了「共同富裕」概念;他在1955年《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講話中又曾說:在逐步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逐步地實現對於手工業、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逐步地實現對於整個農業的社會主義的改造,即實行合作化,在農村中消滅富農經濟制度和個體經濟制度,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

從歷史背景來看,毛澤東提出農村人民「共同富裕」之時,正值剛剛建立政權不久的中共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高峰時期。

經過中共自1951年至1956年對農業、工業和商業的三大改造,中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96.3%、超過九成的手工業者加入了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者通過中共的「和平贖買」政策,使「剝削者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中共中央黨史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寫道:這場席捲全中國的改造「對社會主義的選擇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完全正確的」,但承認「後期出現了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簡單劃一等缺點,遺留了一些問題」。

而這些問題包括:政治上統一管理,罔顧農業中的種植業、林業、漁業等的科學性;對手工業者的控制導致傳統手工業萎縮,給生活造成不便;「資本家中有些人白天敲鑼打鼓,晚上抱頭痛哭」。

此後的1958年中共推出大躍進、人民公社等更加極端的經濟政策,造成1959年開始持續三年的大饑荒,即中共所謂的「三年困難時期」。

2008年,曾擔任新華社高級記者的楊繼繩經過十餘年調查研究所著的《墓碑》一書中根據多方統計數據得出結論:三年大饑荒造成的死亡人數高達3600萬。

鄧小平改革開放與先富起來

1985年10月,鄧小平在會見美國高級企業家代表團時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大部分地區,然後達到共同富裕。 (相關報導: 中國火箭軍發展迅速,北京會大量生產核彈嗎? 更多文章

1992年年初,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到南方考察時發表講話,表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