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生讓我欽佩的地方,在於他們知行合一。看這些忙社團、搞志工的臺灣學生,我覺得他們最大的特點即能將認識到的理念完好、不打折扣地踐行。
1.慈善順手捐
臺北市連鎖商店使用統一發票,現金付款都要給發票,刷卡結算則請示顧客是否需要。這些發票根據每張票頭的統一編號每兩個月抽獎一次,獎金從二百元至千萬元不等。若不需要發票也可隨手投在街頭的「發票捐款箱」內,其回收中獎的錢用於公益事業。在臺北各個透明發票捐款箱中,清一色的發票堆疊成山,你可以在路上時不時看到路人將手中的發票投入其中,因而該現象被稱作「發票順手捐」。
國文課的小組演講,我們小組經所有同學投票選為講得最精彩的一組,因而贏得老師獎勵的二千元臺幣,六人平分後還剩二十塊, Lucy提議捐給路邊的慈善箱,眾人紛紛回應。一次在西門町逛街,看到某店門前圍滿了人,近看是一群坐著彈吉他唱歌的學生。他們前方有一募款箱,唱完一曲學生齊聲喊:「請幫助貧困兒童。」在臺灣到處可以看到這些善良真誠的年輕人,他們將興趣愛好和慈善公益巧妙地結合,這樣的形式是大陸高校可以借鑒的。


2.垃圾不落地
在臺北街頭,不會輕易看到垃圾箱的蹤影。這並不是誇張和盲目讚美,就算你「故意找茬」地在臺北街頭尋找垃圾的蹤影,我想你總會一無所獲。臺北市有一條環保硬性規定:家庭、商店等垃圾要在每個街區的各個不同時段,等待垃圾車來統一扔掉。
大安福州路上的垃圾車在晚九點十分光顧。每晚這個時候,必定準時聽見樓下傳來《致愛麗絲》的音樂旋律,那是垃圾車放的提醒音樂。臺北市垃圾回收還要用「臺北市專用垃圾袋」來裝,在各個便利店可以買到不同規格大小的專用垃圾袋。
想想每次倒垃圾的場景很是幽默,每次提早三分鐘來已有七八個人在等,各自拎著大小各異的「臺北市專用垃圾袋」安安靜靜等待,隨著音樂旋律響起垃圾車開來,路旁的我們跑上去將手中垃圾袋奮力朝車後箱一扔,人雖多也保持著先後次序,扔完的各自散去,每個人依舊安安靜靜的。
3. MRT百態
關於在捷運發生的事情,有很多是體現市民意識的。初來臺北時看到,不管乘手扶梯還是走樓梯,大家都是靠右,左邊空著讓出一條道。後來在網上看到總結臺北人習慣時看到一條「搭手扶梯一定靠右」的時候覺得深有體會。自動讓出的左邊通道是給急著趕路的人用的,在早上的通勤高峰期就能體會這點。而在等待捷運的路口旁,每個車廂門門口都劃一通道口,等車的人都自覺排隊;就是一個人站著等也是站在通道裡等。車來後,眾人等下車的人全部下車後再不疾不徐地上車。
這樣的情形和在西安乘地鐵人擠人的狀況大不一樣。人流量大的都市,地鐵已經成了壓抑混沌、令人窒息又不得不每天需要的場所。我覺得,如果在地鐵等待區域劃上一條上車等待通道,多請一些志願者來管理,情況應該會改善很多。 (相關報導: 不只台北人改不掉 倫敦人也難改手扶梯靠右站習慣 | 更多文章 )
在臺北捷運有很苛刻的要求,是乘客進了捷運站便不能吃東西,甚至不能喝水,如果做了會被罰錢。和很多臺灣同學搭捷運時,總會說到有時沒吃早飯肚子餓,趕著搭上了捷運還是不能吃,這樣很不人性化;而如果吃了,周圍的人也許會主動出來加以制止。也許是臺灣人特別守規則,且政府設定違規的罰金非常高的原因,使得違規的現象很少見。我搭捷運時就沒有看到吃東西喝水的人,儘管很多人都覺得這樣的規定並不太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