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失準,策略錯誤,破口過大,公投一敗塗地,藍營這次輸得不冤。朱立倫,侯友宜,以及所有掛出免戰牌的藍營地方首長,都得扛下敗責。而不找戰犯的檢討,純屬無效,不如別檢討。
不過,由於這次藍營部分黨員的勇於行動,本文不潑酸,反倒要為那些挺身而出,甚至參風露宿的各色人等按讚,因為口說皆無憑,行動才是一切,這仍是出色的一戰。
願意戰鬥,是邁向勝利的起點,接下來就得講究「有效的戰鬥」。
戰略失準
台灣現行民主體制,就是持續的(文宣)內戰 —— 共產黨習慣稱之為「鬥爭」—— 而戰爭並不講究理性,講究的是方法與策略。愛講民主原則?這次蔡英文就玩給你看,如何踐踏民主還能大獲全勝,然後再回頭招搖「主流民意」,順便抹平近來所有濫權,醜聞與政策失誤。
所謂「靜好歲月」是持續戰鬥得來的,沒人能「躺贏」,「不表態贏」,「避戰贏」,「怯戰贏」,這是塔綠班為藍營上的第一課:「你看我們有多拼」;藍營沒學到,就等著繼續被羞辱,並連累所有台灣人民。
我與國民黨內的檢討看法不一樣,錯不在「四個同意」,且這甚至不算戰略而是戰術。戰術的部分放後面談,先談所謂「戰略」。
「一切無把握的戰役和戰鬥應避免決戰,賭國家命運的戰略決戰應根本避免」,這是毛澤東名篇「論持久戰」裡的一段話,講得是抗日戰爭,戰略是「拖到贏」,戰術是「以空間換取時間」,「積小勝為大勝」。這觀點並非毛澤東獨創,想法應是來自軍事專家蔣百里。
公投,就是決戰,罷免,則是游擊戰,我之所以常提罷免,少提公投,原因之一就在於「決戰」並不適合當下的藍軍,畢竟現在「綠大於藍」,資源極不對稱,速戰速決輸面大,大規模決戰風險高,就像當年的抗日戰爭。「積小勝為大勝」的游擊戰才是更穩當的作法,唯有如此,才能讓形勢逐漸逆轉,而後求決戰。
公投兩年一次,一戰定江山,輸了就難以為繼;罷免卻隨時可發動,就算場場都輸,也可有效消耗敵營,並磨練己方的戰鬥技巧,幸運的話還能產生戰將。
國民黨高層有一種不可接受的僥倖心態,即以為民進黨反正會做很爛,終將受到選民遺棄,屆時國民黨可「躺贏」,這便是一切怯戰藉口的心理來源。
換言之,在野黨的戰鬥,必須持續對執政黨進行各式騷擾,並且要慎選戰場,打有勝機的仗,如此才能累積小勝為大勝。罷免只是其一,騷擾方法多得很,馬朝時代,民進黨就各種騷擾國民黨,都忘了?每次都是和稀泥的檢討,當然健忘。
被騷擾,最怕己方有破口,讓對手軟土深掘,馬朝時代,王金平就是主要破口(但絕非唯一)。現在,主要破口換成侯友宜(亦非唯一)。有破口,團結喊千遍也無效。
策略錯誤
有一種說法認為,國民黨不該壓「四個同意」,以致讓許多地方首長為難。此論點的基礎在於「藍綠對決對藍軍不利」,前提正確,結論錯誤。
過程我們看得清楚,即便國民黨保守地壓「2同意+2尊重」,綠營照樣會操作到「藍綠對決」,非但結果不會改變,國民黨還會被譏笑連時力黨(3好1壞)都不如。
「2同意+2尊重」的全軍覆沒,比「四個同意」的全軍覆沒,更難收拾殘局,因為你「尊重」的那兩個提案團體與支持民眾會責怪你自私自保。
最大在野黨,就是要開大門走大路壓「四個同意」,耍投機只會讓選民看破手腳,國民黨不該將自己降級成柯黨。更何況,「四個同意」有理有據,正面應戰,完全不需要選擇性迴避。
況且,如果藍綠對決對藍軍不利就選擇閃躲,那全國性大選藍營都不必選了不是嗎?
公投失敗的主因,在於朱立倫的懼戰,以及侯友宜的避戰。前者的問題在於「親美」,後者的問題在於「顢頇」。
親美,「反萊豬」就不敢喊太大聲,君不見蘇貞昌張口就「美國會生氣喔」,就是在點朱立倫死穴。而後,更是以「反美豬」鎮壓所有親美的藍營菁英,讓你疲於奔命地解釋,解釋還得婉轉,因為必須顧及AIT顏面。
拋開政治立場不談,純就策略論,親美既然是執政黨的招牌,在野黨也親美等於自甘「尾隨與扈從」,反萊豬效果先打對折。因此,綠營蓄意擴大這個藍營破口,不但在萊豬議題上,連其他公投議題都跟你扯上美國(與國際),再找幾個美國咖時不時出來電你一下,讓藍營吭聲都自帶罪惡感。
雖不一定要「反美」,但「無條件親美」是藍營的天然弱點,並完全抵消了自身的「和陸」優勢,甚而強化敵營「抗中保台」論述,以致2024的決戰勝機也要先打對折,這便是為何我不看好「朱主席」操盤的主因。反共親美?那選塔綠班不是更快?
怕美國生氣而自降聲量,婉轉反萊豬,王牌變鬼牌,就是戰術錯誤,朱立倫得扛全責。
顢頇,這個現象不是侯友宜獨有,藍營菁英(或中間派)多少都帶著這種氣質。忘了哪個藍營名嘴說過,藍營支持者就是「假仙」,講得傳神。藍營菁英很愛講道理,講習慣了,就不知如何對付不要臉的對手。
不是不該講道理 —— 侯友宜那「千字文」也在講道理 —— 但「秀才遇到兵」的問題始終沒解決,講道理就成了「無效的戰鬥」。這就是顢頇,講道理卻不明事理,缺乏對付不要臉對手的有效方法。項羽就因此輸給唾棄書生的劉邦 …. 至少劉邦打天下時是如此。
因為信了部分藍營菁英那套「中間路線」的理論,侯友宜集顢頇之大成,以背對支持者的方式成就自己的中間形象,可謂因小失大。國民黨忘了馬英九走中間路線所造成的災難,使得後來朱立倫與蔡英文的對決,完全是羞辱式的;也忘了韓國瑜的「愛與包容」,其結果更是毀滅式的。
「深藍同溫層太厚,會嚇跑中間選民」,這是帶有深度惡意的說法,藍營全落入了圈套。這次蔡英文就完美演繹了擁抱支持者的正確姿態,即便那姿勢是如此醜陋。聽聽掌摑李柏毅的老婦說了什麼 —— 不知道拒吃萊豬台灣會被大陸併吞嗎 —— 老婦的荒謬,明顯不是中間路線,而公投結果證明了在特定條件下,背離中間路線十分有效。藍營一味強調中間選民的重要性,自我痲痹而不自知。
在侯友宜眼中,戰鬥藍,恐怕不是什麼中間路線,因為他覺得「人民累了」,所以不屑這種戰鬥。事實上,連戰鬥藍領袖趙少康也日日強調「中間路線」,對代表中間路線的侯友宜不願苛責,但戰鬥是沒有「中間路線」可言的,歷史上並沒有任何一場政治革命是由中間派所成就。
有藍營記者兼名嘴,成天標榜中間路線與包容,最藍的媒體還日日捧,雖然此屬個人自由,媒體也有點閱率考量,但從大局來看,包容當有趣,藍軍戰力就因此逐漸消失。我之所以批評戰鬥藍,主因也在於此,敵友不分是日常。
我知道藍營菁英很難接受偏離中道的戰法,然而,假仙,要怎麼贏?有沒有人提出具體方法過?這可能是許多藍營菁英在「千字文」事件後,還為侯友宜緩頰的原因,他們希望侯友宜能證明,中道理性是可以打贏選戰的。
有一個藍營菁英看到了這一點,在公投前夕呼籲藍軍停止那些講道理的無效戰鬥,她就是李艷秋。
李大聲疾呼後沒隔多久,中國時報頭版的那篇塔綠班廣告,徹底掀翻「侯式中間路線」。我說了,以夷制夷,或「以宜制宜」,就是綠營勢將持續到2024的戰法,拿侯友宜的話打臉藍軍,讓藍軍消滅侯友宜,雙重借刀殺人。
藍營如何處理侯友宜?
我若是塔綠班,不但會玩「以夷制夷」,還會反串藍粉,順勢將侯捧到雲端,讓藍營「非侯不可」,然後在大選前三個月,集中攻擊侯的「不表態自由」與顢頇戰法,一舉殲滅藍軍。「捧殺侯友宜」策略說不定早已啟動。
再者,藍營若繼續與「侯式曖昧」,「侯式口拙」深度綑綁,鐵票會「堵藍」並漸次流向柯黨。因此,若明知是破口而無對策,侯會讓藍營一直失血到2024。
國民黨不必消滅或排擠侯友宜,畢竟他不是壞人,也屬可團結的力量,只是不需要浪費時間去改變侯,他想怎地,就隨它去吧。不過,既然侯友宜慣性與黨保持令人困惑的距離,黨就應與侯保持令支持者安心的距離,否則基層會不斷為此破口掀起內戰。
這意味著,當侯友宜需要黨的時候,黨中央要與之談條件,交易對雙方都有利的東西,大家在商言商,君子之交淡如水,合則兩利最好,兩不耽誤是底線。這是國民黨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也是保護侯友宜的最佳途徑。
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國家遠超過黨跟派,沒有個人,當警察時努力拚命,就是要保衛善良的人民,這個初心永遠沒有變過。(資料照,李梅瑛攝)
最後,小民敬勸侯市長,沒有人不可取代,尤其是背對支持者的人。你可知道為何盧秀燕與林姿妙沒事,而你有事?除了因為你聲望最高,是最大箭靶之外,還因為盧秀燕為萊豬槓過AIT,林姿妙為釣魚台槓過民進黨,有累積「功德點數」可供消耗,你有點數嗎?
大部分藍營支持者已將「不沾鍋」視為自私自利,這是你說破嘴也無法改變的,以致任何辯詞都是表錯情。請撥出一點與敵營排排坐歡笑暢談的時間,以同理心體察一下支持者與同志的意念與感受。
此外,要注意民調的危險性,那是當代最佳捧殺工具,高民調不是勳章,而是兇器。
還是老話一句,罷免,罷免,罷免,要以持久戰的眼光佈局,堵住破口,持續騷擾,與塔綠班周旋到底。要戰鬥的人,不要感情用事,少講點道理,多付諸行動,重點不在2022,而在2024,因為事實證明,藍營地方諸侯多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