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肆虐的2020年結束時,中國在諸多方面的表現都比年初時更強勁,加快步伐向長期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中心邁進。
在美國和歐洲等待新冠疫苗的推廣以全面回歸正軌之際,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有望在2020年實現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有助於縮小其與美國的差距。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儘管美國多年來一直設法說服企業到中國以外的地方投資,但中國已擴大自身在全球貿易中的作用,並鞏固了身為世界工廠的地位。從新冠疫情中快速復甦而提振,中國的消費者市場增長勢頭不斷加快,成為全球企業盈利的更大驅動力。
此外,中國也強化了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的地位,2020年在中國市場進行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和二次上市交易數量在全球佔比創下新高,大量資金流入中國股市和債市,中國各項指數甚至遠超美國指數的強勁表現。
結果就是,全球經濟增長比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中國。根據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的預測,經通膨調整後,2020年中國經濟將佔全球本地生產總值(GDP)的16.8%。這個比例將高於中美兩國爆發貿易戰之前2016年的14.2%。預計美國經濟在全球GDP中的佔比為22.2%,與2016年的22.3%基本持平。
2020年,中國經濟在全球GDP中的佔比提高1.1個百分點,創下1970年代以來最大單年升幅。
中國國家統計局1月18日公布,2020年第四季度GDP較上年同期增長6.5%,高於市場預期,並將2020年中國GDP同比增速推升至2.3%。這些成果是中國成功遏制新冠疫情、重振企業活力的證明。與美國相比,中國刺激計劃的規模與整體經濟體量相比較低,側重於恢復工廠生產和防止小企業破產,對消費者的直接支持相對較少。
這個策略取得了回報,因為美國消費者不同尋常地在經濟衰退期間積極消費,中國的工廠做好了為美國消費者服務的準備。這有助於促進中國的就業,並刺激中國國內消費支出。
中國從中受益也是因為外國製造企業很難搬遷,儘管疫情引發的業務中斷讓許多外企高層希望實現供應鏈多元化。外國企業不得不權衡失去鄰近如此多供應商所帶來的網絡效應,以及中國被證明是如此可靠之後,還搬往其他地方所面臨的風險。
滙豐控股有限公司(HSBC Holdings PLC)去年11月對1100多家跨國企業進行的調查發現,75%受訪企業(包括70%的美國企業)預計將在未來兩年擴大在中國的供應鏈。
貿易緊張局勢
中國經濟的反彈也讓企業更容易受到中國的影響。中國領導人已明確表示,他們希望減少中國對外國公司的依賴,建立更多本土企業。
根據澳洲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的數據,澳洲去年10月有近42%的商品出口到中國大陸,接近去年稍早創下的歷史月度最高水準,11月則下滑至37%。
澳洲經歷了29年來首次衰退,中國對澳洲鐵礦石的採購支撐了這個太平洋國家的經濟,但也增加了不安情緒,尤其是在澳洲政府推動加強新冠病毒溯源後,中國對進口澳洲的牛肉、大麥和葡萄酒施加了限制。
澳新銀行(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 Ltd.)前首席經濟學家埃斯雷克()稱:「我們是不是太依賴中國了?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美國方面,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對中國加徵關稅是為了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問題,並為兩國間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但據研究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中國經常帳順差之大,將是史上任何國家都不曾有過的;經常帳是衡量一國與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交易狀況的最廣泛指標。
不過,若以佔全球GDP百分比來衡量,中國2007年和2008年經常帳順差其實更大。
亞洲實力指數報告指出,今年因新冠疫情衝擊,美中之間的差距大幅拉近,預計中國十年內將追上美國。(美聯社)
中國仍舊面臨某些重大的經濟挑戰,包括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令製造業成本變得更高。最近發生的一連串國企信用違約事件,更加劇了人們長久以來對債務問題的擔憂。如果全球其他地區再次開足馬力,中國製造業的增長勢頭今年可能會有所減弱。
有些經濟學家稱,中國由政府主導的經濟模式已經抑制民營部門創新,而這種創新可能對中國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不過,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經濟一直很有韌性,增強了中國領導人的信念,他們認為中國體制提供了一個比西方民主資本主義制度更可靠的選擇,尤其是在危機時期。
美國仍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擁有最大的消費市場,生活水準高得多,而且美元的重要地位令人民幣相形見絀。美國的GDP比中國高50%。美國也在努力應對極端的政治壓力。一些經濟學家預測,今年美國經濟將增長3%至4%左右,但美國經濟可能要到今年下半年才能恢復到2019年的規模。
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計,中國今年經濟增速有望達到9%。
韓國零食生產商好麗友食品有限公司(Orion Corp.)全球業務管理部主管Chung Yong-soo說:「中國將永遠是我們的主要市場。」該公司以一種名為「巧克力派」(Choco Pie)的棉花糖餡零食而聞名。
1980年代,好麗友與百事公司(PepsiCo Inc.)建立了合作關係,推出了可以在韓國市場銷售的新產品。不過,在中國銷售產品日漸成為該公司利潤的重中之重。
工廠重新啟動
經濟學家多年來一直警告說,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債務負擔不斷加重,生產率提升速度也在放緩,將危及其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美中貿易戰以及關稅加徵舉措進一步削減了中國的優勢。
但中國商品出口額在全球商品出口總額中的佔比仍在提高。來自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資訊顯示,2020年11月(可獲得相關數據的最近一個月份),這個佔比為15.4%,而在2019年底,也就是新冠疫情全面爆發前為13.7%。
這種增長的驅動因素之一,是中國迅速轉向銷售個人防護裝備,比如口罩和呼吸器;此類產品的銷量在疫情期間激增。
中國政府採取了強而有力的干預措施以遏制疫情,並幫助工廠和企業保持運轉。政府曾封鎖國內大片地區並禁止人們出遠門,這在自由度更高的國家是很難做到的。
根據中國衛生部的數據,到目前為止,中國約有4600人死於新冠肺炎。在美國,染疫死亡人數已接近38萬。
中國政府要求國有銀行暫停向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和個人追討債務,並以低於平時水準的利率向小企業提供新貸款。地方官員要求企業達到嚴格的防疫標準,確保工廠安全生產,某些情況下,要求企業追蹤工人與疫情重點地區的聯繫情況。
包括佛山市在內的許多地方政府派出了接駁車,一旦相關地區疫情消失,就把滯留在農村的農民工接回工廠。規模較大的製造企業,例如在中國組裝蘋果公司(Apple Inc.)產品的富士康科技集團,向重返崗位的工人提供每人最高430美元(約台幣1.2萬元)的獎金。
佛山市諾比克電器有限公司(Foshan Nuobio Electrical Appliance Co.)聯合創始人、總經理陳新表示,他與兩位合夥人及他們的妻子,一起親自到工廠的組裝線上幫忙,以確保疫情期間空氣淨化器的訂單需求得到滿足。現年37歲的陳新說,當地政府確保工廠通過檢查後才能重新開工。
陳新表示,2020年3月中旬時,諾比克電器的大約50家供應商幾乎都已經復工復產。這些供應商都位於諾比克電器工廠50公里範圍內。陳新說,這是中國提供的最大優勢,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如此全面、緊密的供應鏈網絡。
隨著西方消費者居家時間增加,海外訂單激增,諾比克電器由此受益。該公司2020年銷售額增長約20%。
中國國家統計局官員張衛華表示,到2020年4月初,中國97%以上的較大型企業已經復工。包括消費電子產品製造商在內的其他企業的出口訂單比以往更好。去年11月,中國出口錄得近三年來最快增速,當月貿易順差達到創紀錄的750億美元。12月份的貿易順差有所收窄。
有些中國商品的買家並不急於恢復採購,他們擔心自己已經變得過於依賴中國。不過,他們發現其他替代品沒有中國的那麼好。
在澳洲,Conga Foods最近推出了一系列本地生產的醋,以減少從歐洲進口,同時利用消費者對國產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該公司董事瓦摩比達(David Valmorbida)表示,公司需要從中國進口玻璃瓶裝醋,因為澳洲製造的瓶子沒有合適的。
Kleva Health是一家總部位於舊金山的新創企業,銷售家用新冠檢測試劑盒,去年夏天,該公司需要大量的唾液收集管。該公司31歲的創始人David Yu說,最初他決定使用加拿大製造的收集管,但在發現中國東南部製造的收集管更便宜、更精準後,他放棄了上述計劃。
該公司正在等待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批准,以便向普通美國人出售該檢測產品。
擴大消費市場
中國消費者支出在去年秋季出現反彈。據研究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2020年中國個人奢侈品市場預計增長了7.6%,而全球市場則收縮了20%。
資金以其他方式流入中國,為中國打造國內重要金融中心的長期目標增添了動力。根據路孚特(Refinitiv)數據,去年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市場上市公司數量佔全球上市公司總數的43%。歐睿國際奢侈品研究主管Fflur Roberts表示,當世界其他地方停止消費時,中國人仍在繼續消費。
雖然去年上半年流向美國和歐洲的外商直接投資(如企業對海外生產資產的投資)大幅下降,但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保持穩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去年1-11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3%。
以美元計算,MSCI明晟中國指數去年上漲27%,該指數包括在中國國內上市、以及在紐約或其他地方上市的中資公司。同期MSCI明晟所有國家世界指數上漲14%,MSCI明晟美國基準指數漲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