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老杜詩裡說:「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心裡老是琢磨唐朝人吃的都是什麼玩意兒呢?聽起來實在是非常有品味。再看「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的場面,真是恨不能馬上穿越回去,先不說能不能大飽口福,過一過眼福也可以啊!
可是後來我覺得不行,真要回去,恐怕還會面臨許多問題。比方說,唐朝時還沒有辣椒,它是明末清初才傳到中國的,假如真的回到大唐,對我這個無辣不成飯的陝西人來說,簡直會活不成;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據說唐朝人愛吃羊肉,但我絕對受不了那股腥膻氣味。哦!大唐啊!到底還有什麼樣的美食可以誘惑我穿越呢?
同樣都是肉,待遇就是不一樣
講唐朝人的美食前,先講個小故事吧!
故事發生在五代時期,也就是緊接著唐以後的那個短小時代。主人公是一位叫做李載仁的官員,他與唐朝有些瓜葛,都姓李嘛,正經八百李唐王朝的後裔。
有一天,李載仁下班回到家,剛進門就看見兩個下人在打架。多半是在衙門受了些上司的氣,心裡正不爽,一看這兩個不長眼的下人居然還打架,立即怒從心頭起──罰,重重地罰。
可是李官員體罰下人的方式實在有些特殊,他怒氣衝衝地派人從廚房拿來一盆豬肉──真的是豬肉,丟在兩個打架的人面前說:「罰你二人現在就給我把這些豬肉吃下去。」
故事講到這,你一定覺得很好笑,這種懲罰方式要不要一天多來幾回呢?這位姓李的官員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這哪是懲罰,簡直就是以吃豬肉的方式來鼓勵下人打架呀!
你還真別笑,大概在這位李姓官員的心裡,真的覺得再沒有任何懲罰方式比讓下人吃豬肉更解恨啦!為什麼這樣說呢?不要著急,聽我娓娓道來。
剛才說過,這位李姓官員是大唐李氏王朝的後裔,在他的祖宗的祖宗那一代,豬肉極不受歡迎。唐朝人認為吃豬肉會「閉血脈,弱筋骨,壯風氣」,吃多了容易得一種風病,所以唐朝人都不愛吃豬肉。這位李載仁拿豬肉給兩個打架的下人,在當時實在是一種不怎麼厚道的心腸。
還有一種說法其實比得風病噁心多了,我真不想說,怕影響你們以後對豬肉的胃口。可是如果不說,又覺得愧對一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寫書人的良心。
事實其實是這樣的,唐朝時,豬都養在廁所裡。這還真不是瞎說,好多年以前,我和父母回農村老家,就見過這樣的情形─ 廁所養著兩頭大黑豬。想要上廁所,後面幾隻大眼睛就那麼目不轉睛地盯著看,嚇得我褲子沒有穿好就跑出來。這種養豬方式大概是從古代一直延續下來的,至少在唐代的農村還是這麼養豬。唐朝人覺得豬是吃「那些東西」長肥的肉,吃豬肉豈不是就像吃那些東西一樣嗎?所以他們不太願意吃豬肉。這下知道為什麼李姓官員懲罰下人一定要給他們吃豬肉了吧?
除了豬肉,唐朝人也不太吃牛肉,但原因大不相同。 (相關報導: 從去年美國大選投票日,到今年國會大廈暴動:BBC回顧這65天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 更多文章 )
農耕時代,牛是非常重要的勞動夥伴,即使是現在的農村,很多農民依舊把牛當作朋友、甚至家人似地看待。所以在唐朝,人們就編了很多有關吃牛肉而遭到報應的故事。比如有個叫王雲略的人,有一天要殺一頭牛,牛不樂意,拚命反抗,情急之下,他拿刀子刺向牛的眼睛,結果第二天他的眼睛就開始噴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