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中國「全球安全倡議」獲南半球國家共鳴 學者:北京可透過聯合國改變國際秩序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美聯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在2022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發表演說時,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的6個堅持,不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安全研究專案主任傅泰林14日在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研討會上表示,這6個堅持除了再次強調2014年所提的和平共處5原則,新納入的則是來自俄羅斯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則。

安全不可分割(indivisible security)原則認為安全是個集合概念,當一國的行為威脅到另一國的安全,就違反該原則,因此任何國家都不能在損及他國的情況下強化自身安全。此原則出現在西方陣營和俄羅斯簽署的1975年《赫爾辛基協議》、1990年《巴黎憲章》和《北約-俄羅斯基本協定》。

俄羅斯指責北約(NATO)藉由門戶開放政策(open-door policy)來進行擴張,因而威脅到俄羅斯國家安全,這也是俄羅斯眼中的烏克蘭戰爭核心問題。對於習近平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GSI)納入安全不可分割原則,傅泰林(M. Taylor Fravel)認為,目前尚難定論中國會採取新的行為模式,但中國會優先在聯合國推動相關合作。

全球安全倡議表明共同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並不干涉他國內政、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且反對單邊主義、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及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則、透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統籌維護傳統和非傳統領域安全等6個堅持。

全球安全倡議是行動計畫

和平共處5原則最初是1953年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針對與中國有領土爭議的印度所提出,隔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在聯合聲明中稱這5項原則是推動雙邊關係的基本原則。2014年為此5原則發表60周年,習近平提出主權平等、共同安全、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包容互鑒、公平正義6個堅持。

傅泰林認為,新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是重新包裝有關外交政策的部分並加以執行,「雖然說是倡議,但如同一帶一路等其他倡議,像是個行動計畫」。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副教授格雷滕斯(Sheena Chestnut Greitens)亦稱,全球安全倡議應放在中國已提出的眾多倡議架構下來看,即是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石油,能源(AP)
石油,能源(AP)

格雷滕斯說,中國2014年還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最初內容模糊不清,缺少可持續的行動措施,但之後推動的意識形態教育、整肅紀律、打擊貪腐、新疆政策都和總體國家安全觀有關,這些案例最後都對中國外交政策有巨大影響。她認為,全球安全倡議等同是總體國家安全觀往國外推行的版本。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關於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安全,現在則要延伸至國外」,格雷滕斯表示,安全不單只是感覺,還有意識形態,甚至牽涉到正當性。她直言,非民主政權天生就有不安全感,包括統治台灣的蔣介石政權及南韓軍政府都是如此,「他們從未感受到安全」。 (相關報導: 解析》中國民族主義日漸失控、叫囂「統一台灣」,會影響習近平決定動武嗎? 更多文章

南半球國家有較大共鳴

格雷滕斯提到,對一黨專政國家來說,通常會看外部對內部的安全影響,但還不清楚中國如何把全球安全倡議轉變為策略執行。她指出,中國會以非軍事方式來應對特別的安全挑戰,有時會由公安部執行任務,並非都是出動解放軍,不能因此就認為中國沒有要在海外進行執法行動。

2022年烏克蘭戰爭,讓許多貧困國家面臨糧食危機(AP)
2022年烏克蘭戰爭,讓許多貧困國家面臨糧食危機(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