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醫師在第一線衛教宣導,並參與、指揮系統性的疫調,確保從篩測、控制感染源、治療到長期監測疫情有序推進,還兼要研究分析,不僅控制疫情,也對傳染疾病在各階段的防控有更宏觀的視野,得以在更上游的階段改善公共衛生政策及流程。
武漢肺炎去年十二月底拉響警報以來,台灣防疫受世界矚目,而造就這個成績背後,衛福部疾管署防疫醫師是不可或缺的功臣。首批防疫醫師於二○○五年招聘
包括中國大陸武漢市於十二月底通報不明肺炎,有防疫醫師在第一時間就將消息轉知疾管署;並於今年一月初開始,前往海空邊境協助檢疫;一月十三日防疫醫師洪敏南赴武漢探查疫情,更帶回高度可能「人傳人」的寶貴資訊;二月上旬,防疫醫師黃婉婷負責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上,向民眾說明疫情、剖析確診案例。
防疫醫師也在此次疫情拿出「疫情調查」(疫調)的看家本領,以盡速落實隔離、阻斷感染源擴散,並協助中央及地方超前部署的防疫決策。

近日磐石軍艦一次爆發二十四名確診,防疫醫師加倍忙碌,因必須在任何時間隨傳隨到,讓一些防疫醫師的家人十分不捨。
事實上,這群在第一線衝鋒的二十餘位防疫醫師,可說是「十五年磨一劍」。他們從何而來?又為何能在這次抗疫戰役中扛起關鍵角色?
推動台灣防疫醫師制度的前疾管局(現疾管署)局長蘇益仁告訴《新新聞》,防疫醫師源於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二○○三年SARS過後,他有感疾管局的防疫決策過度仰賴外部專家,平時推動政策也因缺乏專業參與而受業界質疑,因此推動修法導入防疫醫師。
修法後疾管局編制三十位防疫醫師,一三年升格疾管署後再擴增五名。首批防疫醫師於○五年招聘,現階段有二十餘位防疫醫師,包括感染科、內科、病理科、兒科等不同專長的醫師。
這些醫師都必須接受疾管署進一步培訓,包括赴美、歐進修,訓練內容有流行病學、現場突發疫情的調查與防治、生物統計、疫情評估監測系統等。防疫醫師平時也要閱讀大量文獻,熟悉各類傳染疾病的症狀、傳染途徑、病程、診療方式及歷史紀錄等。
防疫醫師的職責相當多,其中疫調是重中之重。這次台灣的武漢肺炎確診病例中,為釐清「案十九」病故的白牌車司機可能感染源,防疫醫師抽絲剝繭,與個案親友訪談,再檢視個案手機發話紀錄,警方協助定位,才找到個案載過從浙江返台的台商,並在台商身上驗出抗體反應。
疫調是防疫醫師職責重中之重
酒店小姐確診的「案三七九」,也是靠著防疫醫師察覺個案自述為家庭主婦有異,並由桃園市衛生局官員勸之以情,才突破個案心防。
防疫醫師敏銳的觀察力及判斷力,來自平時大小疫調累積的功力。十餘年來,舉凡醫院、學校、村里發生肺結核、流感、麻疹,甚至不明原因的群聚感染,防疫醫師幾乎無役不與,直奔現場率領疾管署及地方衛生機關人員疫調,還要撰寫成報告,提供防控建議,避免再發生。
疫調鉅細靡遺,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以疾管署刊載〈二○一六年高雄某大專院校腹瀉群聚事件調查報告〉為例,防疫醫師王功錦、洪敏南等參與調查。 (相關報導: 新新聞》陳建仁密訪美,引入美軍第7軍種,建立疫情關鍵戰力 | 更多文章 )
調查包括設計問卷,了解感染班級師生的症狀、發病時間、食用菜餚、就醫及住院情形等,並配合實驗室採驗檢體,送疾管署檢驗。陸續排除霍亂、沙門氏菌、桿菌性痢疾等幾種病菌後,驗出諾羅病毒陽性,還得符合症狀,才能確診為主病因,並要追到底哪道菜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