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壟斷性行業的創新責任

發明霍爾法電解鋁的霍爾創辦的美國鋁業公司,能否靠創新持續壟斷?

一個在政法學界流傳的老笑話是這樣的:憲法教授在課堂上問一眾法學院高材生,三權分立中的行政權最怕什麼?某生舉手說司法,某生說立法,還有某生說媒體,老教授皆一笑置之,認為這些答案是書生之見,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行政權最怕什麼呢?」老教授看著全班莞爾冷笑:「行政權最怕拿不到。拿到之後就什麼都不怕了。」這個有點冷的笑話應該有個歇後版:正因為行政權最怕拿不到,拿到了最怕的就是失去行政權,當權派會排除萬難捍衛其權力基礎,甚至不擇手段地殲滅其潛在競爭對手。因此任何以預防極權獨裁暴政為最高目標的憲政體制,必須要對權力意志的本質有清醒的認識,並在制度上防患於未然,否則議會民主憲法治國云云,不過一紙具文而已。

若關鍵字由行政替換為壟斷,或許能對人類的金融與經濟發展史有更深刻的認識。已經成氣候的壟斷性行業最怕的就是失去壟斷,在面對存在性危機時所使用的策略與手段,往往不盡符合經濟理論的理性假設。真實世界中的市場通常沒有充分競爭,資訊往往不對稱,既得利益與新競爭者透過科技、經濟、法律、政治甚至軍事手段謀取市場地位與力量的鞏固與擴張。在這種高度複雜的多方博弈態勢中,創新一直扮演關鍵角色。壟斷性企業在獲得壟斷地位之前,必定有其創新之處。專利與著作權提供了創新與創業的經濟誘因,但也可以被已經具有壟斷地位的企業用來排除競爭。更進一步看,創新是促進與限制競爭的一種手段,如果被不負責任地濫用,確實有可能造成難以承受的風險。回顧人類反壟斷史,類似案例層出不窮。一個很值得回顧的範例,是最近一分為二的美國鋁業(Alcoa)從十九世紀末到而二十世紀中葉的傳奇發跡史。

鋁是地表中含量最富的元素之一,理論上沒有生產瓶頸,但因為鋁元素活性高,常常以明礬或氧化鋁而非純金屬的形式出現,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一直難以精煉量產,曾經一度價格貴過黃金白銀。被尊為「近代化學之父」的法國大科學家拉瓦節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前寫成的《化學原理》中亦曾推測,倘使未來科技進步,應有可能大量便宜地提煉出純鋁。直到1886年,美國化學家霍爾(Charles Martin Hall)與法國化學家赫魯(Paul Héroult)幾乎同時獨立發現利用電解法製鋁(即所謂的霍爾/赫魯法)之後,拉瓦節的預測方才成真。而在奧地利化學家拜耳(Karl Bayer)發明由鋁土礦提煉二氧化鋁以近一步提升霍爾/赫魯法的效率之後,鋁價頓時暴跌80%,從而讓許多工商業用途得以實現。 (相關報導: 胡一天專欄:區塊鏈上的運動競技史 更多文章

然而科技創業維艱,古今中外皆然。霍爾在發明電解製鋁法後立刻申請專利,但因為電解法藥商轉一些待解決問題,加上鋁產品的中低價市場並不存在,無法在俄亥俄州家鄉募得啟動資本,只好跑到賓州匹茲堡投奔當時MIT畢業的知名冶金實業家Alfred Hunt。Hunt對霍爾的技術與天才大為讚賞,在組建六人核心團隊之後,導入了20,000美元的超級天使投資,霍爾與另一位技術夥伴不出資,佔47%股權,匹茲堡冶煉廠(Pittsburgh Reduction Company)就此成立。後來霍爾團隊因為擴廠需求尋求新的資本,得到曾連任哈定、柯立芝與胡佛三屆美國總統的財政部長、財力堪比福特與洛克菲勒的匹茲堡財閥Andrew Mellon投資,並於1907年更名為美國鋁業Alcoa。若沒有霍爾創辦的Alcoa讓鋁價能從一英鎊17美元降到五毛錢,萊特兄弟的飛機可能無法起飛,摩天大廈不會有鋁門窗,廚房中常見的鋁箔包與鋁罐也不可能出現。霍爾也因為大量持有Aloca的原始股成為當時世紀之交的科技新貴暴發戶,其龐大遺產的一部分還被用來成立哈佛燕京學社。而若沒有1888年那筆天使投資,Alcoa不會成為一個市值超過140億美元(以分拆前總值計算)的道瓊工業指數成分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