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日周日香港陣日暴雨,民陣召集群眾上街遊行反對警察暴力,警方反對遊行,只容許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集會。下午二時開始,人潮如水從港島線地鐵站湧出,暴雨下從四方八面湧向銅鑼灣方向。當晚十時主辦單位民陣宣布逾一七○萬人參與。
而在集會開始不久,政府發言人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盡快回復社會秩序;當一切平靜之後,政府會與市民展開真誠對話,致力修補撕裂,重建社會和諧。
傘運與反送中,抗爭雙方易位
遊行前反送中陣營都在憂慮,一是早前占領機場阻止旅客登機及毆打內地「臥底」事件,會否引起反感,造成民意轉勢;二是警察不批准遊行,變相是刻意迫市民占路,是否會部署黑道及臥底挑起事端,製造激烈街頭衝突,令煙硝瀰漫港島街頭。
但八一八竟然超過百萬群眾再現街頭,距離上次六月九日百萬人上街反送中已經近七十天,香港民眾仍然繼續堅持。而八一八遊行結束後,示威者在十二點前如落在地上的雨水般靜靜退去,無影無蹤。
八一八成功建立了一種流水式的抗議遊行方式,回應警方打壓公民權利。記者只拍攝到疑似警方臥底示威者收工返回警署。
五年前的占領中環,中共是用消耗戰方式逆轉民意,磨蝕抗爭者意志,挑起人民內部矛盾而成功轉移焦點,占領七十九日後運動消散、分裂,領袖面對司法審判。中共的消耗戰完勝。
比較雨傘運動與反送中這兩場運動的不同在於:抗爭形態改變,而政權應對的方式跟不上形勢。林鄭月娥的強硬、傲慢及鎮壓手法激起了民眾敵愾同仇,也令激進街頭抗爭得到主流中產階層支持。「不分化、不割蓆、不篤灰(告密)、齊上齊落」已經成為共識,這是與傘運最大的分別,也令北京的拖字訣無法取得進展,於是形成了膠著狀態。

消耗戰擋不住沒大台的流水
傘運是政府在九二八鎮壓後立即停止行動,任由群眾占路,警察不主動出擊,幕後鼓動民間申請禁制令,以民眾鬥民眾,靜候民意逆轉。政府的被動策略令傘運領導無處借力,想升級又欠缺抗爭對象,兩次龍和道升級警民衝突,也無法掀動民情。反觀這次反送中運動,政府一時激進,希望決戰,一時又想打消耗戰,戰略目標不明。
六一二第一場戰役是警察精心部署,以獅子撲兔方式無差別攻擊示威者,意圖震懾,一戰盡全功,讓法案順利三讀通過。結果林鄭月娥「激進」手段失敗,民意沸騰,法案壽終正寢。
警暴激起持續七十日抗爭,林鄭月娥及中共一直擺脫不了「決戰」心魔,以為只要大規模拘捕前線核心抗爭者,運動就瓦解。於是警察部署由驅散變成拘捕,埋身肉搏導致武力不斷升級,醜陋影像不斷由直播媒體擴散全港,以至於全世界。
至今警方拘捕超過七百人、百多人受傷,但運動卻沒有瓦解。反送中運動一開始就拒絕「大台」(指揮中心),強調沒有領袖,群眾用通訊科技自發組織,以直接民主方式討論行動、檢討成敗。
過去獨裁政權對付反對運動,最有效方法是用各種理由拘捕運動領袖,群龍無首下再拖散對方陣營。但由於群組活躍分子眾多,拘之不絕,於是打擊面只有愈來愈大,警民對立更尖銳。這是美軍陷入越南泥沼的翻版。 (相關報導: 新新聞》Be Water! 八一八的香港終於聞不到催淚瓦斯 | 更多文章 )
現在主動打消耗戰的是反送中陣營,沒有大台的模式釋放出多元抗爭策略,除了前線抗爭者外,更多人參與的是文宣戰、後勤補給、法律支援、醫護、心理輔導等,這次更開拓出國際新戰場。大家只要比較同期在莫斯科爆發反對派抗爭運動,就見到香港相對受國際媒體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