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消失的恐懼,這裡要說的並不是失業。而是你習以為常的一份工作、職業,它要從人類史上消失了。
二○一六年一月,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上,論壇創辦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指出,人類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來臨。
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科技海嘯,首當其衝的是中產階級,未來五年,將有五百一十萬個工作會消失(延伸閱讀:當人工智慧、機器人取代人力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自從一九九○年以歌手身分出道,並在同一年接觸主持工作後,我在娛樂圈,也有二十六年之久了。
從最早在中視與倪敏然大哥、董至成大哥合作第一個週末大型綜藝開始,一路走來,歷經了華視、台視,又到衛星電視台,再經歷過有線電視草創到百花齊放,這二十六年來,走遍了九個電視台,做了三十多個節目,已經算是電視圈的老鳥。
電視台生態也從一開始的三台獨大,收視率動輒二十到三十以上,到有線電視一字排開一兩百台而收視率只要破一就算不錯的變化,台灣電視不管是在戲劇或綜藝,都還算在華人世界占有領頭羊的位置。
但從二十世紀末開始,中國電視台推出綜藝急速竄起,不論在製作或企畫的一日萬里,或是近年來《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最強大腦》,乃至於和韓國電視圈密切合作推出一系列的真人秀,台灣綜藝已漸漸式微,難望其項背。
於此同時,台灣電視圈人才也在九○年代末期大量移往中國交流合作,多如過江之鯽,幕後的瓦解崩落也可想而知。
另外,台灣的電視台早已習慣過去三台鼎立時的盛世,年終領個十幾、二十個月是理所當然。
有線電視瓜分廣告後,台內員工不再那麼好過,跟過去的收益比起來,縮減了大幅的利潤,對老闆來說,少賺就是賠。
於是,電視公司也不想再花大錢做節目,製作費能上百萬的預算已不復見。
電視台主管一坐下來也只顧著削減預算,而不問節目的創意、規模,更遑論早已蕩然無存的媒體社會責任和對這份工作的熱情。
在我剛出道的時候,真的還見識過大舞台、大道具、大卡司。
但這十年來,台灣的綜藝要不就是純外景、棚內規格也大多是發來賓聊天的「談話型」節目。(要稱談話型節目也太勉強,因為除了娛樂八卦,便是家庭雞毛蒜皮小事,毫無深度可言。)
就算是紅極一時的《超級星光大道》,也是在有限的預算下做出一點影響力,但看過《American Idol》或是《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就可知道舞台規模、樂隊編曲、音響設備、美術燈光、混音成音的天壤之別。
這幾年,收視率調查數字一直在下滑。(雖然這個調查方式一直有爭議,無奈台灣廣告客戶堅信不移。)
年輕觀眾更是大量轉移到網路收看不同內容,再加上電視台不停縮手,情願買別人現成的戲劇或綜藝來播而不願花大錢自製,惡性循環的狀況下,電視台已經大量裁員縮編,要砍節目也是從花費較高的下手(有些電視台居然還先砍主將,或具有高收視的節目。) (相關報導: 30歲前那段沒朋友、沒人生,只有工作的日子…陶晶瑩:我得了躁症、猛爆型肝炎 | 更多文章 )
胸無大志、自廢武功,難怪台灣電視已面臨窮途末路。
雖然有些電視人不這麼認為,他們堅信就算網路直播有即時性,但精緻度和規模不足以匹敵電視節目,這種說法理論上是對的,但放眼台灣現狀,卻未必有實際執行面可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