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博物館於9日召開記者會,為慶祝「藍地黃虎旗」通過文化部審議成為臺灣國寶,臺博館與悠遊卡公司特別設計「藍地黃虎旗」悠遊紀念卡,定於5月11日正式開賣。
1895年甲午戰爭過後,依照《馬關條約》清廷將台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當時台灣巡撫唐景崧與台灣士紳於當年5月25日在臺北發表《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宣告「臺灣民主國」成立,並以「藍地黃虎旗」作為國旗,呼應滿清帝國國旗的「黃地青龍旗」。
「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與「康熙臺灣輿圖」、「鄭成功畫像」並稱為臺灣博物館的「鎮館三寶」。
「康熙臺灣輿圖」、「鄭成功畫像」皆在民國99年被指定為國寶,但目前歷史上已知的三幅「藍地黃虎旗」原旗都下落不明,台博館收藏的是1908年,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得到日本宮內省同意後,委請畫家高橋雲亭依原件的複製品,文化部認為該旗來歷與原旗關係未能完全釐清,且虎尾後半缺損,於是「保留再審」。
直到2012年台博館對「藍地黃虎旗」進行修復時,發現該旗居然為「雙面旗」,一面的黃虎瞳孔呈現圓形,為「夜行虎」;另一面的黃虎瞳孔則如月彎,象徵「日間虎」。而當時被文化部認為「不完整」的虎身後半缺損及虎尾補丁,考證後發現是高橋雲亭刻意「忠於原作」、複製原旗缺損處。而旗上的缺損,可能是在1895年日軍攻占基隆時所造成。「藍地黃虎旗」也終於在今年3月10日通過文化部審議,成為台灣國寶。 (相關報導: Apple Pay、支付寶、微信來襲 台灣支付戰爭開打!錢包新革命 你準備好了嗎? | 更多文章 )
發表記者會上將首次同時展示高橋雲亭版、林玉山版的原旗,以及臺博館以數位重建技術模擬原旗的複製圖面。臺博館也將分享黃虎旗如何經過6年的努力才成為首件被指定為「國寶」的臺灣本土文物;修護過程中新發現的「雙面黃虎旗」又為黃虎旗的身世之謎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不同版本的黃虎旗產生的歷程及其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