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新冠肺炎)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定調為「全球大流行」一個半月以來,截至4月22日已有29國確診人數超過萬人,其中不少先進國家「後發先至」,大量病患使得醫療體系幾近癱瘓;即使先前被廣泛讚譽為「超前部署」的亞洲國家,亦不乏「下半場失守」的錯愕局面。在病毒擴散、群聚感染的地區,禁足、停工、封城等降低社交接觸的作法,幾乎已被證明是「必要之惡」。由於人員物資停止流動,對於產業鍊乃至於消費端都造成嚴重停滯,全球經濟也遭受空前打擊。
噩耗此起彼落之時,全球都在關注還要多少時日才能解除封印、回歸正常,在疫病遠未結束之際,世界更需保持冷靜。風傳媒回顧全球大流行「關鍵三月」,在起源地中國武漢之外,歐、美、亞八個代表性國家在疫情爆發前後,各自做對了哪些事、又曾在哪些決策失守?針對近期確診人數攀升的地區,那些成功壓平疫情曲線的國家又有何範例可供參考?
義大利是歐洲第一個新冠病毒廣泛流行的國家,也是此次抗疫期間第一個限制全民行動自由的西方國家。該國新冠肺炎病例增長速度自3月8日逐漸放緩,邁入4月後,每日新增病例數逐漸減少,意味著義大利經過一個月痛苦的全國封鎖之後,終於如願「壓平曲線」。
破釜沉舟 封鎖全國
義大利2月下旬出現超級傳播者,疫情流行曲線急速上升,3月10日宣布全國封鎖,6千多萬人口失去大部分行動自由,以換取國家恢復健康活力。以民主國家來說,義大利做到這種嚴格限制民眾自由的地步,顯然已經無路可退。
羅馬「國際事務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研究員阿爾卡羅(Riccardo Alcaro)告訴《今日美國》(USA Today),除了嚴加封鎖措施之外,已經想不到義大利還能如何亡羊補牢。他補充說,如果曲線最後沒能壓平,那麼只有兩種解釋,第一是「病毒感染範圍比我們想得還要廣泛」,另一種可能是「我們採取的封鎖措施還不夠徹底」。
義大利疫情肆虐,民眾在陽台與窗戶邊為第一線防疫人員鼓掌致敬。(AP)
從各種數據來看,義大利疫情流行曲線從急升、3月22日達高峰(單日新增6557病例)、接著趨於平坦,共花費3到4個星期。在3月6日至7日之間,義大利的總病例數增幅為26.9%,此後幅度逐漸變小,4月14日至4月15日僅增長1.6%,比3月16日至17日增長病例12.6%還要少得多。
義大利公共衛生專家不敢大意,官方數字不包含沒被發現的輕度症狀或無症狀感染者,這些人是曲線二度上揚的潛在變數。倫巴底大區一家診所醫師卡薩尼(Lorenzo Casani)告訴《時代》(Time):「我們壓平曲線,也看到希望,但直到隧道盡頭還有很長、很長的路。」不過曲線趨於平緩仍是很重要的成就,因為證明封城措施確實有用,患者減少也能減輕醫院的負擔。
(相關報導:
新冠大流行「關鍵三月」:全球抗疫!歐美亞八國哪些決策值得借鏡?
|
更多文章
)
義大利醫療研究機構GIMBE基金會執行長卡塔貝洛塔(Nino Cartabellotta)認為,曲線減緩不表示能立刻解封,義大利應該像中國那樣,視地區情況逐一放寬旅行限制。義大利政府已開始為5月解封做準備,為避免出現第二波高峰,正著手開發疫情追蹤手機應用程式(APP)。
義大利為何致死率居高不下?
2017年彭博全球健康國家指數將義大利評為最健康國度,預期壽命超過80歲,這主要歸功於人人都能享受高品質、幾乎免費的國家公衛服務(Servizio Sanitario Nazionale,SSN)。義大利醫療服務有明確分級制度,家庭醫生照護社區民眾一般疾病,重病則交給醫院專科門診,北部大城市醫療服務品質又優於南部,醫師與醫療設備都是歐洲數一數二。
不過義大利人對醫療健保的滿意度連年下降,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該國健保評為世界第二,20年過去,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2020年醫療保健指數」(Health Care Index)排行,義大利淪為40名,數據顯示該國醫療保健系統質量、效率差強人意,公立醫院人滿為患、缺乏人力與資金,病患轉診、等候執行手術的時間拉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歐洲地區以義大利受創最重(AP)
儘管如此,這麼多年來義大利醫療機構仍能勉強滿足需求與緊急情況。新冠病毒剛開始在北部醫療優質地區傳播時,當局以為準備得夠充分。結果顯示,有限的醫護人力對大量湧入的病患無能為力,而且SSN同時由中央與地方政府管轄,導致各地區防疫標準不一樣,甚至地方與中央不同調,全國沒有統一的應急標準程序。
「GIMBE」指出,義大利醫療體系預算逐年削減,2014年投入SSN的總支出佔義大利GDP的9.1%;2015年投資降為GDP的6.8%,落後於英國、法國。這顯然也成為問題,《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指出,疫情大流行初期,義大利公衛機構數據匱乏、缺乏流行病學能力、某些醫院沒注意到感染人數出現異常高峰,可能導致病毒從1月起廣泛傳播,而未引起注意。
義大利1月31日暫停與中國往來航班,但病毒在那之前就已經入侵。造成疫情爆發的超級傳播者(全國第4例、倫巴底1號患者)1月21日曾與從中國回來的一名男子用餐。米蘭薩科醫院(Sacco Hospital)研究在倫巴底地區發現的新冠病毒3種不同基因序列,證實倫巴底1號患者確診前好幾周,該地區就存在新冠肺炎疾病。
薩科醫院傳染病科主任加里(Massimo Galli)對義大利《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表示,第一個攜帶新冠病毒來到義大利的人,他入境時可能處於潛伏期,感染了其他人後,「病毒恰巧發展成輕症或完全無症狀」。倫巴底一家醫院急診室負責人帕格里亞(Stefano Paglia)告訴《共和國報》(La Repubblica),早在去年12月底,他所在的醫院就出現罕見肺炎病例突然增加的狀況,但是這些案例都被當作是一般流感來處理。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義大利,超過10%的致死率更讓人怵目驚心(AP)
義大利有23%國民年紀大於65歲,人口老化程度僅次於日本,部分學者認為,超高齡社會可能導致該國新冠肺炎死亡率飆升。統計網站「Statista」數據顯示,義大利截至4月14日的1萬8641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中,約83%是年紀70歲以上的患者。
此外義大利部分老年人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多虧健保提供妥善照護,使他們可以活得更長壽,但這些擁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屬於冠狀病毒高危險群。根據義大利國家衛生研究院(ISS)數據,新冠肺炎死者中有48%的人平均患有3種疾病或健康問題。
公衛專家還指出,義大利重視家庭團聚,幾代同堂的家庭結構是老年族群受到重創的可能原因。義大利國家統計局主管莎巴迪妮(Linda Laura Sabbadini)曾表示,即使是該國的獨居老年人也不會與社會脫節,與其他國家相比,他們與子女和年輕人之間的互動更加密切,所以瘟疫入侵時,政府應第一時間注意到保護老年人、減少家庭感染的重要性。
義大利經驗的成功與錯誤,能帶給世界其他國家什麼教訓?
《時代》指出,世界各國可從義大利經驗汲取教訓,特別是及早預防追蹤的重要性。倫巴底第1號患者2月20日才確診,但從出現症狀(2月15日)往回推14天,他去上班、到夜店玩樂,參加業餘足球比賽、兩場馬拉松,已經悄悄把病毒傳播給身邊許多人,導致疫情一發不可收拾。
超級傳播者多次就醫,但是公衛單位一直錯過發現染疫機會。2月17日,他接受家庭醫生看診,檢測結果陰性;2月18日,前往醫院急診部,但院方並未要求他住院治療,且因為他近期沒有出國旅遊,所以也沒有要求他接受病毒檢測。2月19日凌晨,他病情惡化、入院治療;直到2月21日凌晨,院方才確認他感染新冠病毒。當義大利進入社區傳播階段,數十名患者感染途徑無法辨識,當局仍因為擔心損害早已脆弱不堪的國民經濟,導致全國封城措施同樣來得太遲。
2020年,義大利醫護人員努力抗擊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AP)
義大利仍有正確做法值得學習。每日新增病例減少主要歸因於政府實施嚴厲封鎖,關閉全國大多數機構,暫停非必須的群體與個人活動。公衛單位一旦發現有人確診,也採取相對迅速的行動,積極追蹤、調查第一級接觸者;透過家庭醫生到府看診,來減少疑似病例的社會接觸;擴大醫療設施容量,因應不斷增長的就醫需求。總體而言,義大利實施病毒檢測的次數大於多數歐盟國家。
義大利醫護人員的救治經驗同樣值得借鏡。醫師卡薩尼向《時代》指出,新冠肺炎患者需在早期階段就接受治療,亦即當局不能寄望病患自行痊癒。患者一出現流感症狀時,就是治療干預的重要時機,如果放任不管,隨著疾病進展,會出現嚴重發炎反應,此時醫護將需要耗費更多資源去照顧。因此為了避免醫療系統負擔過重的惡果,在疾病開始發展之前就應該進行救治。
義大利成為武漢肺炎疫情重災區,死亡案例達9134例。(美聯社)
壓平曲線後,政府最需要的是耐心審慎評估解封,不要急於恢復原狀。義大利就做到了這一點,總理孔蒂(Giuseppe Conte)宣布直到5月3日前,全國將一直處於全面封鎖狀態,以阻止新冠病毒感染出現第二波高峰。孔蒂指出:「如果我們現在放棄,可能會失去迄今取得的所有好成果,並重新面對死亡人數上升的爆發起點。」
(相關報導:
新冠大流行「關鍵三月」:全球抗疫!歐美亞八國哪些決策值得借鏡?
|
更多文章
)
義大利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災情慘重,全國封鎖已逾3周。(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