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祚來專欄: 與習近平挨打、挨餓與挨罵

習近平在2012年以來的反貪腐運動中幾乎沒有觸及到中共主要家族的錢權利益。(BBC中文網)

習近平在中共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半年之後也就是今年5月3號才由中共中央主辦的《求是》雜誌全文公開發表。

這篇講話裡,我們看到習對近現代中國的挨打、挨餓與挨駡,有一段令人醒目的表述:

落後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駡。形象地講,長期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就是要不斷解決「挨打」、「挨餓」、「挨駡」這三大問題。經過幾代人不懈奮鬥,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挨駡」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

這裡,習認為,中國解決了挨打與挨餓問題,由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基本得以解決,而挨駡問題,關鍵在於國際話語權的掌控,所以要爭取解決這樣一個重大問題。

首先與習近平談談「挨打」

近現代中國,1840年以降,大清挨過打,中華民國也挨過打,大清挨打,那麼誰打了大清,鴉片戰爭,英國打了大清,按照中共的敘事邏輯,落後要挨打,那麼大清是落後的,而英國是先進的,英國的先進僅僅是技術的先進嗎?英國技術先進的背後,是英國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完成了封建君主制向君主立憲或者說資本主義民主制過渡,君王統而不治,議會成為國家主導機構,司法獨立,人權或私有財產權得到保護。把公權力或者把王權關進籠子裡,英國人當時已完成了一個半世紀,而當時的大清,直到被推翻,還沒有完成。這麼一個落後的政治體制,如果說西方資本主義世界令其挨打,打的也僅是大清的面子,還有大清封關鎖國的大門,要打開的只是資本主義世界需要的市場,而非攻城掠地,征服人民。

鴉片戰爭不再只是現代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它變成起始事件,是中國革命的「第一課」,還是一個世紀資本帝國主義壓迫的起點。(取自世界數字圖書館)
鴉片戰爭不再只是現代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它變成起始事件,是中國革命的「第一課」,還是一個世紀資本帝國主義壓迫的起點。(取自世界數字圖書館)

這樣的政體,歷史留給他們的,就不僅是面子上的挨打,而是被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將其推翻,歷史的潮流需要中國建立一個人民主導的政體。

相信飽讀西方經典名著的習近平本人應該知道馬恩對近代(大清)中國的評論,也應該非常清楚。兩位革命導師既沒有猛烈抨擊打人的列強,也沒有替大清哭天喊地鳴不平,而是非常客觀地分析,為什麼大清帝國會挨打,其挨打的歷史必然性。

恩格斯從技術層面上提及工業革命對世界與中國的衝擊力,他說,在中國,「這個一千多年來一直抗拒任何發展和歷史運動的國家中」,也是「隨著英國人及其機器的出現,一切都變了樣,並被捲入文明之中」。 馬克思所說,東方的帝國,由於「不顧時勢,安於現狀,人為地隔絕於世並因此竭力以 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註定最後要在這樣一場殊死的決鬥中被打垮 ……」,「保存在密閉棺材裡的木乃伊一 接觸新鮮空氣就必然要解體」,不僅如此,甚至會失去自己整個的文明。

機器人、或者說人工智慧,真的有辦法勝任新聞報導的工作嗎?(翻攝推特)
機器人可能是第4次工業革命的主角(翻攝推特)

大清帝國無論花多大力氣維護穩定專制,都是徒勞,近代世界必然會在船堅炮利的攻勢下,通過市場實現一體化進程,日本在這一進程中主動因應,政體成功轉型,印度在這一進程中成為殖民地,而中國在二者之間,搞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想從技術層面學習西方,而制度層面的君主立憲遲遲得不到落實,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是,改良沒有跑過革命,導致大清崩潰。 (相關報導: 陳破空專文:拒絕達賴喇嘛,北京失敗的民族政策 更多文章

習近平應該清楚,大清挨打,中國封閉的國門得以打開,中華民國得以確立,馬克思在《中國記事》中說,看起來很奇怪的是, 鴉片沒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驚醒作用。還有,1842年中英簽訂條約以後,中國的確是被迫開放了,「中國的茶葉和絲向英國的出口一直不斷增長,而英國工業品輸入中國的數額, 整個來說卻停滯不前」。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P72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