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危老智慧建築推案盛行,推進智慧家庭向前邁進一大步,拜科技之賜,讓生活更直覺、聰明化,2025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智慧生活又會起到什麼幫助呢?
住宅追求新潮科技、智能設備,來幫助人們更好的生活,以往可遠觀卻不夠貼近生活,但近年在政府推動智慧家庭、智慧建築等政策下,我們不難在新建案的銷售現場,接觸到像是人臉辨識的對講機、智慧郵箱、車牌辨識系統、充電樁,進到宅內則有電子鎖、情境燈光、瓦斯偵測器、智慧管家、遠端照護等。


跟錢有關智慧不起
較早推廣智慧生活的建商,可追溯至2005年由遠雄房地產推出「遠雄二代宅」數位家庭系列建案,透過與中華電信光纖到家的合作,運用指靜脈辨識門禁、智慧家電及ETC輕鬆到家等設施,來推動數位社區的智慧生活,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還有與馬偕醫院合作遠端照護,讓住戶在家中客廳也能得到24小時的照護。
訴求智慧家庭的新建案,前端由建商評估設備項目,導入建案後第一次的合約由建商與設備廠商簽訂,建商只需負責銷售,交屋後則由設備廠商與管委會對接,而設備使用契約到期,再由管委會評估是否續用。有的建案則僅預留設備的管線道、線槽,但智能家電設備,建商則會做為選配項目,或由住戶自行購買。
據早年購買遠雄數位家庭建案的民眾表示,確實初期有遠端照護等智慧服務,但合約到期後,續約需要再額外付費,多數住戶不想再多付錢,不少智慧服務就沒了。
危老推動智慧生活
近年因政府大力推廣危老都更案,智慧建築項容積獎勵最高上限(鑽石級)可達10%。
內政部更於北市文山區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打造『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主要結合智慧化生活應用情境,整合智慧化科技與網路通訊技術,提供民眾體驗建物結合相關智慧技術應用的展示服務。
業者在規劃產品時,導入智慧型的系統設備已然是趨勢,且在疫情期間,民眾對智慧科技設備接受度越來越高,相信不久將有機會納入建案標配中。我們可以大膽推估,未來全民智慧生活指日可待。
雖然不少建案已將智慧設備導入其中,但民眾還需一段適應時間,「永豐泰雲川」專案經理連若璇說,『大家習慣有管理員,剛開始先請一個日班管理員,住戶入住一至二年後,習慣使用系統平台來做溝通與管理,之後就可以降低管理員的人事成本,尤其是小戶數的社區,共同庶務少,不太需要專職一個人力來處理。』
購屋族在意兩設備
購買小社區型智慧宅的購屋族,連若璇說他們最在意的兩項設備,就是『智慧郵箱』和『防疫箱』,擔心包裹無人代收,和叫外送時零接觸的取貨模式,其次才會關心管理費如何繳、設備維修等等。
以『智慧郵箱』為例,住戶可透過手機APP開啟,郵差或外送員不用透過跟人的接觸來投件,住戶可透過雲端開立社區簽收單,而這些簽收單目前郵局、電商都已認可具效力。
對於使用智慧設備而言,中興保全科技智慧系統本部總經理張廼森說,對建商及購屋者而言是利多於弊。 (相關報導: 房價越漲越高,坪數卻大縮水!他嫌一家4口住「沒30坪很難受」,內行人給建議 | 更多文章 )
張廼森以數位型態的對講機為例,使用傳統式數位IP對講機,假設社區四百戶,機器後面就跟隨四百條實體線路與各家戶對接,倘若其中一條線路壞掉,無法做抽線動作,若採用新型態的雲端對講機,不管社區內多少戶數,雲端對講機只需要網路線與電源線即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