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中學納粹扮裝事件激起各界對歷史的討論,巧合的是,德國政府也在27日展開針對自身種族滅絕罪行的賠償談判,但這次賠償的對象不是猶太民族,而是非洲西南部的納米比亞。德國於2016年承認其在殖民非洲期間,系統性屠殺反抗殖民的赫雷羅與納馬族人,近日雙方終於啟動談判,商討如何賠償、彌補這起被世人遺忘近一個世紀的悲劇。
談到種族滅絕(genocide),率先想到的往往是數百萬猶太民族經歷的大屠殺慘劇,地獄般的集中營景象令人為之膽寒。但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非洲西南部就已出現過大屠殺和集中營暴行,而且始作俑者也是德國。
19世紀末,正值歐洲第二次殖民潮「瓜分非洲」(Scramble for Africa)高峰,非洲大陸被英國、法國等國瓜分殆盡,剛統一不久的德意志帝國亟欲擴張海外勢力,努力佔領了零星幾個地區,其中之一就是位於南非上方的德屬西南非洲(Deutsch-Südwestafrika),即為現在的納米比亞(Namibia)。
1890年德國佔領西南非洲全境,儘管當地部族不斷反抗,還是敵不過武器精良、訓練嚴謹的德意志軍隊,只能眼睜睜看著賴以為生的土地和牲畜被奪走,並在自己的家園內淪為白人的奴隸。
1904年,一支名叫赫雷羅(Herero)的部族受不了殖民暴政而發動起義,在一場衝突中殺死數十個德國平民,原本屬敵對部族的納馬族(Nama,舊稱納馬夸Namaqua)也與赫雷羅並肩作戰。德國派出托塔將軍(Lothar von Trotha)領導1萬5千名士兵無情鎮壓,是為「赫雷羅與納馬大屠殺」(Herero and Namaqua genocide)。

《衛報》(the Guardian)披露,當時托塔將軍下令,只要是赫雷羅男子格殺勿論,許多赫雷羅女人和兒童也被射殺、強暴或虐待,或者整批被趕入一片荒蕪的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井水被下毒、食物來源也被切斷。這條殘酷命令傳回歐洲後,德國政府下令撤銷,但新的政策只是換湯不換藥,那就是把造反的人統統送進集中營。
納米比亞的集中營共有5座,主要位於納國南部港口呂德里茨(Lüderitz)外海的鯊魚島(Shark Island)。它們和納粹大屠殺集中營極其相似,除了可怕的勞動和虐待之外,德國殖民者也在非洲俘虜身上進行慘無人道的生物實驗,據記載,當時甚至有3000顆赫雷羅人的頭顱被運送到柏林,以供德國科學家研究非洲民族是否為「次等人種」。

1905年至1908年間,80%的赫雷羅人和50%的納馬族人死去,他們不是被德軍殺死,就是在集中營奴役下勞動至死,或者因為營內極端惡劣的環境而病死。4年之內,估計死亡人數高達約10萬人。直到1908年納馬族與德國談和,整起滅絕事件才就此落幕。 (相關報導: 外媒看光復高中事件:台灣不是特例,亞洲人對二戰、納粹歷史的認知「不太一樣」 | 更多文章 )
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德國無暇顧及殖民地,當時殖民南非的英國趁機攻入西南非洲,也在此實施種族隔制度(Apartheid),赫雷羅與納馬屠殺就此被湮沒在歷史裡。直到1980年代南非走向民主化和種族平等,納米比亞的境況才開始為人重視,聯合國於1985年承認該場屠殺符合「種族滅絕」的定義,也取代1915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犯下的亞美尼亞大屠殺,被定調為20世紀第一場種族滅絕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