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新時代影視:中國還能拍出下一部《甄嬛傳》嗎?

2011年紅到海外的中國古裝劇《後宮甄嬛傳》。(圖截自Youtube)

中國影視的現狀,也正是對中國過去十年裏政經環境、公共話語空間乃至審美能力轉變的最直觀展現。

舉世矚目的「二十大」對中國而言,不僅意味著新一屆領導班子的產生和未來五年大政方針的確定,總結過往「成就」同樣關鍵。不只政府部門,產學各界概莫能外,其中也包括展現中國「軟實力」的影視產業。

「電影頻道」(CCTV-6)《中國電影報道》欄目就策劃了「中國電影這十年」專題,回顧中國電影十年以來的成績單:2012年,習近平上任那年,中國電影的票房收入(170億人民幣)首次超越日本,當時中國的銀幕總數是13118塊。而2020年和2021年,中國連續兩年超越了北美,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銀幕數量則從2016年起一直是世界第一。截至去年底,中國大陸有82248塊銀幕。

十年來,中國電影總票房累積達4070.9億人民幣。其中,國產電影的票房份額佔比自2013年就已過半,去年由於「建黨獻禮片」雲集院線,國產片票房佔比更接近85%。

但弔詭的是,「新時代」的中國電影看上去一片榮景,大陸的電影類自媒體這兩年卻常在討論「中國電影市場慘麻了」。行業的領頭羊「華誼兄弟」從2018年起連年虧損至今,而曾出品、發行過《戰狼2》、《我不是藥神》的明星公司「北京文化」也已經連虧三年。

在電影行業一路上行時,耀眼的票房數字本身就摻雜了水分。自媒體《毒眸》曾指出,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400億人民幣大關,資本當時為電影市場瘋狂,大量熱錢湧入,但很多人忽略了那一年各方累積砸入高達40億人民幣「票補」所帶來的票房效能──「100萬人民幣的票補,能撬動1200萬人民幣的票房」。

走走小百科

票補|製片方拿錢給發行管道,讓其低價銷售電影票,用以刺激票房和觀影人次、達到口碑相傳的效果,進而帶動票房數字上漲

而因票價「便宜」去看電影的消費者和「什麼賺錢快拍什麼」的投資邏輯,如今都一去不復返。影視從業者心知肚明,眼下不是「最好的時代」,而是行業不景氣、產業支離破碎的烏雲蔽日時刻。

中國影視的現狀,也正是對中國過去十年裏政經環境、公共話語空間乃至審美能力轉變的最直觀展現。

審查禁令扼殺影視產業生命力

審查帶來的限制,對劇集的影響比電影更一目了然,尤其產量的下降有目共睹。

2015年到2018年,是中國電視劇市場的高速發展期:每年備案劇集約1100部,備案集數超過四萬集,那幾年的現象級陸劇像《琅琊榜》、《羋月傳》、《延禧攻略》清一色都是「古裝劇」。2019年初圈內廣傳的「禁古令」可被視為本世紀以來中國當局首次對「類型劇」進行的一刀切式禁令──而且是針對當時佔據整個產業半壁江山的古裝題材。

其後幾年,廣電總局明文發布和業內口耳相傳的「題材審查及規避」禁令不斷祭出。 (相關報導: 孫小椒專欄:2022年中國還有嘻哈嗎?當饒舌歌手唱起愛國主旋律 更多文章

妖魔鬼怪、穿越盜墓不能拍,美化民國要嚴控,現實題材三觀要正、不可消極頹廢;早戀墮胎、甜膩愛情都要規避,同性戀題材更被明確禁止。像去年的古裝「耽改劇」《山河令》之所以被推崇,原因之一就是中國網友稱讚該劇示範了如何「溫柔遮蔽現代審查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