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威爾在上周迎來他的「央行總裁時刻」─不懼川普大帝與市場的壓力,決定升息一碼。這個決定,應該可以讓鮑威爾成為一位被認可的「中央銀行家」。
對央行獨立地位的要求舉世皆然
依照傳統教科書對央行的定義與期待,是以獨立地位、不受政治與市場干擾,能專業的擬定並執行貨幣政策。大部份政府單位都不會特別強調「獨立」行使職權這件事,但央行會特別強調這點,因此央行總裁採任期制、不受政權更替影響;主要是央行貨幣政策寬鬆、利率高低,對經濟情勢、金融市場的影響既是立竿見影、又是深遠廣泛─而政客往往為其政治利益而希望影響央行決策。
簡單的說就是:央行降息行寬鬆貨幣政策,對經濟成長有幫助、可拉抬金融市場,但可能在未來造成通膨、亦未必有利長期經濟。不過,執政者永遠希望、也會給央行壓力,要央行以降息或不升息方式支撐經濟;企業與市場當然也期待低利率環境。
律師出身而後進入商界的鮑威爾是由川普提名、在今年2月接替葉倫擔任Fed主席,他的形象較溫和,是近幾任主席中唯一非博士經濟學家,也被視為較溫和的鴿派,市場甚至擔心鮑威爾會過於順從白宮而讓Fed失去獨立性。鮑威爾上任後,其實是依照已有的升息腳步循序漸進,而12月的利率會議,在外界的預測與Fed的計劃中,原本是該升息1碼。
川普痛駡FED荒謬、發瘋,FED維持獨立依舊升息
不過,10月之後,因貿易戰擴大疑慮與經濟走緩等因素,讓美股大跌下修,向來口無遮攔的川普,可不管什麼總統不宜對Fed指指點點的傳統自律要求,多次對Fed強力抨擊:從較含蓄的說對 Fed 確實感到「不滿意」、到更明確的指責一直升息是「太荒謬」,到後來說出「我認為 Fed 犯了一個錯誤。他們過度緊縮。我認為 Fed 已經發瘋了」、「我最大的威脅是Fed」,「我提名了鮑威爾,這或許對,或許錯。我還提名了其他二位人選,也對他們感到不悅。」
可以想見Fed及鮑威爾為此承受的壓力,市場也期待Fed能「懸崖勒馬」以免造成股市再挫低,外界因而對是否升息開始持保留。但最後鮑威爾領導下的Fed挺住這波政客的無賴干擾繼續升息─最新的消息則是川普與幕僚討論想要撤換鮑威爾。
曾與總統「閉門大吵一架」的FED主席馬丁
上世紀50-60年代、傳奇性的Fed主席馬丁(1951年-1970年間擔任主席,是任期最長的主席,先後與5名美國總統共事過)曾說:Fed的角色是「在派對才要開始熱身時,下令把雞尾酒盆拿開」。也因此,大部份Fed主席都碰過要對抗總統或市場壓力的情況。 (相關報導: 美國財政部長轉述川普:「我沒說解僱聯準會主席,也無權解職」 | 更多文章 )
例如馬丁就碰到總統詹森強力要求其不得加息,甚至威脅要換主席、尋求總統將Fed成員撤職的合法權力,不過馬丁不理壓力如期升息,為此兩人「閉門大吵一架」。另外一位卡特總統任命的Fed主席伏爾克,在高通膨時代上任並誓言「殺死通膨這條巨龍」;他把利率調高到20%要把通膨「擠」出經濟,結果當然是經濟慘不忍睹─失業率飆破10%、貨品滯銷、商家與失業者抱怨信件塞爆Fed,一塌糊塗的經濟讓卡特無緣連任。不過,這個故事有一個喜劇結局,伏爾克終於成功壓制通膨,並為之後美國經濟大復甦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