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民主峰會」引爆美中口水戰, 為什麼北京如此玻璃心?

2021年12月10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民主峰會」閉幕式上發表談話(AP)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全球首次民主峰會(The Summit for Democracy )上致詞強調,全球威權主義抬頭,民主路上更加艱難,但他相信國際各界可以應付挑戰。拜登又說,希望明年再召開類似峰會,並承諾撥出4.24億美元在全球支持獨立媒體、反腐敗和其他工作,協助民主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

但會前會後,美中兩國對彼此不停喊話,讓此次峰會背後的美中角力和圍繞台灣的區域政治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此次峰會,台灣獲得邀請,而北京被拒之門外。同時,流亡英國的香港民主派人士羅冠聰也受邀發表演說,引發北京強烈抗議。除了抨擊美國以假民主之名搞「意識形態」分化工作之外,北京亦透過其外宣管道,發表中國版的民主白皮書,宣揚「中國式民主」。

美國主持的全球民主峰會邀請了約110個國家及地區領袖、公民社會組織等,但中國和俄羅斯被排除在外。
EPA 美國主持的全球民主峰會邀請了約110個國家及地區領袖、公民社會組織等,但中國和俄羅斯被排除在外。

美中彼此喊話

首屆民主峰會12月9日至10日以線上形式召開,聚焦三大主題:「對抗威權」、「打擊貪腐」及「促進對人權尊重」。約110個國家及地區領袖、公民社會和慈善組織被邀請, 包括台灣代表和流亡海外的香港民主人士。

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也在峰會致詞時說:「雖然我們成長在不同的時代及地方,正經歷不同的情況,但我們都同樣深信民主」。她補充說,民主不會免於威脅,需要眾人一起維護。

由於民主峰會是以「Summit for Democracy」,而非「Summit of Democracy」,未必要民主主權國家才能受邀,公民團體、私部門都獲邀參與。

澳洲國立大學(ANU)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之前便對BBC中文稱,該峰會的主要功能不是用來建立地緣政治聯盟,而是為那些志同道合的國際成員提供一個機會,為增進自由國際秩序的彈性韌性,編織一個安全網。

然而,以「民主」號召的峰會,卻觸碰到未受邀的中國或俄羅斯的敏感神經。

12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官媒人民日報發表專文《弘揚真正民主精神,共創人類美好未來》批判美國民主,指個別國家「用過時的冷戰思維看待21世紀的世界,熱衷於打著民主旗號搞各種小集團小圈子,這實際上是對民主精神的踐踏,更是在開人類歷史的倒車。」

王毅特別提到,幾十年前東盟及亞非國家合辦的萬隆會議,是「亞洲式」民主,共商共建共享的典範。

事實上,峰會開幕前夕,中國和俄羅斯駐美大使,便在美國《國家利益》雜誌(National Interest)聯合撰文批評美國自行決定誰能參加民主峰會,就已經是違反民主原則,且在全球煽動意識形態矛盾及對立。

12月4日,北京發佈《中國的民主》白皮書,稱中國發展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使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環節、各方面都體現人民意願、聽到人民聲音;而「拉票時受寵,選舉後就被冷落」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中國外交部又在12月8日舉辦「南南人權論壇」與民主峰會對抗,該論壇以「人民至上與全球治理」為主題。 (相關報導: 世界走走》如何對抗國家機器的「凌遲」?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親身示範 更多文章

在美國民主峰會舉辦期間,北京幾乎每日都會通過不同的途徑抨擊民主峰會,官方的新華社制播嘲諷「美式民主」(Ameri-cracy)是假新聞,資本主義至上的影片,由中國駐外使館在社交媒體宣傳。

中國和美國棋子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