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仲專欄:「不對稱戰力」並不如想像中廉價

華府部分人士主張,國軍應大幅削減戰機、潛艦和軍艦等投資。(柯承惠攝)

十一月底,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教授亨澤克(Michael A. Hunzeker)與學生在《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發表專文,不僅針對我國在馬英九政府任內拍板、蔡英文政府持續推動的「潛艦國造」政策提出質疑,也鼓吹我國應該利用大量「較不昂貴」的武器,例如防空飛彈、攻船飛彈快艇、智慧型水雷、無人機等,來應付中共的武力犯台,而不應該投入大量的資源在飛機、軍艦與潛艦等金額龐大的「傳統」軍事投資計畫。

不對稱戰力能取代基本戰力?

潛艦在國軍防衛作戰中的作用,與我國推動潛艦國造的過程,筆者在第一六七二期與一六七四期專欄中已有說明,不再贅述。本文想探討的是,亨澤克教授等所鼓吹的建軍方向,是否真的這麼「不昂貴」又極具作戰效益?

其實亨澤克的見解並不新穎,類似觀點在華府部分國安人士中已存在多時,國內也有若干學者專家抱持同樣的看法。平心而論,國軍現有主力戰機、各型主戰軍艦和主力戰車等「基本戰力」的規模,確實有檢討、甚至下修的空間,以便將資源轉用水雷與無人機等。但若認為防空飛彈、攻船飛彈快艇、智慧型水雷、無人機等所謂「不對稱戰力」,是廉價、極具作戰效能的兵器,甚至可大幅取代「基本戰力」,就不免「見樹不見林」了。

以防空飛彈為例,許多人常很直觀地認為,每枚飛彈的造價僅為一架先進戰機的三十分之一,因此就算以兩枚、甚至三枚防空飛彈才能擊落一架戰機,投資效益仍遠勝戰鬥機。但這種看法卻嚴重忽略一個事實,就是飛彈能擊落敵機,要靠完整的防空飛彈系統;而先進的防空飛彈系統,其實並沒那麼「廉價」。

以愛國者三型防空飛彈系統為例,根據美方二○○三年下半年的報價,我國新採購的六套,每套不含飛彈,所需預算即約百億元新台幣;全部六套加上三八○餘枚愛國者三型飛彈,約九九○億元新台幣。至於整個「疾鋒計畫」,包括前述新購六套、三八○餘枚飛彈、將既有三套愛國者二型提升為三型、整體後勤、訓練裝備和國內配合款,總預算超過一四○○億元,後來更調增為一七九一億元。而且這九套愛國者三型還不夠,國軍還將另外動支七四八億元,採購十二套國產「天弓三型」防空飛彈。

同樣的,無人機「本身」固然比傳統軍機便宜甚多,但要讓無人機能像電影與新聞所呈現的那般神奇,關鍵在有無完整的支援體系。

20191126-陸戰99旅以無人機干擾槍對準無人機。(取自海軍陸戰隊官方臉書)
無人機在要作戰時發揮作用,必須要有完整的支援體系。(取自海軍陸戰隊官方臉書)

所費不貲且運用彈性低

美軍的無人機能在千里之外監視與攻擊目標,端賴為數甚多的導航、通訊和偵察衛星所構成的衛星系統,以及遍布世界的地面設施。事實上,依據美軍的經驗,要讓一架無人機二十四小時在空中執行任務,背後所需的支援人力高達一六八人。更重要的是,這些支援體系無論是最初的建立、後續的維持,並讓他們在戰時能發揮作用,即便只是涵蓋台灣周邊與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省分,都所費不貲。

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對稱戰力的成本之所以低廉,是以犧牲「運用彈性」為代價換取的。因為諸如水雷、攻船飛彈快艇,甚至大量的飛彈等,只有在解放軍武力犯台時才派得上用場,缺乏執行多樣化任務、甚至擔任政策工具的能力。例如空軍戰機可以在解放軍轟炸機繞島時,上前執行警戒並與解放軍軍機互別苗頭,海軍的驅逐艦與巡防艦可以在「廣大興二十八號」事件中,南下穿越北緯二十度「暫定執法線」,向菲律賓傳達馬政府堅定的立場。防空飛彈、攻船飛彈快艇和智慧型水雷等,就無法執行這些任務。

事實上,就連在中共武力犯台或可能準備犯台時,這些不對稱戰力在運用上也有很多限制。例如,當兩岸緊張情勢急遽升高,或對岸解放軍出現若干疑為犯台的徵候時,命令潛艦立即前往預設的待命區潛伏十分容易,但要立即在台灣周邊海域──包括不少國際航道布雷,恐怕就困難得多。

更重要的是,未來解放軍犯台時,極可能派出○五五型驅逐艦和轟炸機,自台灣本島以南和以東的深水區,從我軍防空飛彈、岸基反艦飛彈與攻船飛彈快艇的打擊範圍外,用巡弋飛彈攻擊我軍重要的作戰體系。此時能夠對共軍這些機艦造成威脅的,就只有戰機、潛艦和軍艦等「基本戰力」;至於智慧型水雷、攻船飛彈快艇、防空飛彈、甚至無人機等,基本上是無能為力。

無法確保美軍一定會馳援

因此,華府部分人士所主張,國軍應大幅削減基本戰力,並代之以不對稱戰力,其實疑慮頗多。除非華府承諾,一定會對付在我軍防空飛彈與攻船飛彈快艇打擊範圍外的共軍機艦;但在可預見的未來,華府不太可能再與我方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的情況下,大幅削減基本戰力的風險恐難以承受。 (相關報導: 國軍「聯兵營」現蹤關渡指揮部 強化首都應變戰力 更多文章

*作者為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