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回顧這篇報導在各國逐漸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擁有中國的統轄權後,「漢賊不兩立」思維下,堅持自己還擁有中國管轄權的中華民國政權,就開始了砸錢和中共政權搶奪邦交國的「外交戰爭」。
然而接受金援外交承認中華民國政權仍是代表中國的合法政權的國家,有不少都有內政治理問題,貪污腐敗橫行更不在少數,這也讓台灣的金援未必能落到當地民眾手上,甚至某些還變成執政者打擊政敵的「銀彈」。
這篇刊登於2004年10月28日921期《新新聞》的文章報導,2004年時任立委的劉文雄一句失言的「遮羞費」,雖然惹來巴拿馬前女總統莫絲科索的隔空對陣,差一點釀成國際官司,最後雖道歉了事,但也讓國人和媒體發現,台灣用於維持外交關係的援助金,時常造成當地輿論的反感。甚至還發生過在地媒體直接質疑我國外交官員的事件。
說當年的台灣是這些腐敗政權的貪污共犯,或許是過於誇張的說法,但這些巨款,確實曾在這些國家,影響了他們的政治運作。(新新聞編輯部)
親民黨立委劉文雄一句「遮羞費」,沒有羞辱到民進黨,反倒招惹了巴拿馬前女總統莫絲科索(Mireya Elisa Moscoso Rodríguez de Arias)的隔空對陣,差一點釀成國際官司。從兩周前哥斯大黎加前總統羅德里格斯(Miguel Rodríguez Echeverría)被捕,到這個失言風波,台灣金援外交的內幕,就像一捆捆的薪柴,讓深陷在政治獻金和貪瀆弊案之火的中美洲一發不可收拾。
友邦媒體批台金援暗著來
雖然台灣的政治騷動,已經在陳水扁總統興訟和劉文雄道歉下,暫告歇息,但被點燃的中美洲政治風暴,卻才正要開始。台灣外援的新聞,這前前後後一個月來,幾乎都躍升占據了友邦媒體的頭條焦點;就連報紙的社論和專欄也疾呼,台灣對中美洲的經濟援助應公開透明步上正軌,對雙方這種建築在金錢和不肖政客上的外交關係,也出現了露骨的批評。
2004年時任立委劉文雄「遮羞費」失言事件,讓總統陳水扁以興訟方式處理。(新新聞資料照)
從親民黨立委傳出不當的指控開始,巴拿馬當地媒體就開始發燒,無論是《報導報》(La prensa)、《巴拿馬美洲報》(E1 panama america)或《自由評論報》(Critica Libre)等和各大電子媒體,都以斗大標題引述這100萬美元生日禮物的新聞,並引起其他其他4個鄰國和區塊「美洲國家組織」的高度矚目。不過,從網路上看這些電子報,內容並不特別深入,大都敘述說台灣傳出這類說法,以及莫絲科索的否認,報導以事件為主體,並沒有特別多著墨該國政治影響面。
一直到10月25日,相關新聞仍餘波不斷,中南美各國關心的焦點卻開始轉向擔心台灣的金援會不會因此斷炊,包括哥斯大黎加的《國家報》(La nacion)大幅引述台灣說法,強調不會中斷對拉丁美洲的援助,巴拿馬美洲報則刊登我駐巴大使胡正堯的保證,強調援助絕不會因此停止。哥國的《共和報》(La Republica)則報導哥國為了調查前總統貪污案,再度要求台灣方面提供文件說明。
(相關報導:
歷史新新聞》花錢買朋友時限多長?1991年李元簇率團往尼加拉瓜「灑錢」實錄
|
更多文章
)
三大因素引發外交危機
過去一年來,中美洲各國籠罩在層層的政治獻金疑雲中,但諷刺的是,台灣多年來積極爭取外交空間,每年耗費上億元的經濟協助,最後獨占媒體鰲頭的,卻都纏繞在官員貪污的個人行為。拿錢拿出問題,遭該國司法調查者,先後傳有尼加拉瓜的博拉紐(Enrique Bolaños Geyer)、宏都拉斯的卡耶哈斯(Rafael Leonardo Callejas Romero)、哥國的白契哥(Abel Pacheco de la Espriella)和羅德里格斯,和巴國的莫絲科索,比例可說相當高,更令外交部挫折不已。
「這絕非是台灣單方面的責任!」一位長年觀察拉丁美洲政治的國際通訊社特派員如此分析,他認為,台灣民主機制穩固,國會在強大在野勢力下,不太可能私下隨便給錢,但外交危機之所以排山倒海而來,無非是三大結構因素:一是中美洲長期以來的政治惡鬥,其次媒體受到政治勢力操作,以及中共背後搞鬼。
成立基金會做為援助名目
這位國外特派員表示,前幾天一群外國記者和朋友相約吃飯,席間討論到這個問題,瞭解民族性和當地政情的人就直言,「想要和拉丁美洲這些厚顏無恥的政客打交道,不給錢是絕不可能的!」他說,中美洲雖已經走向獨立和民主化,但在過去莊園政治、獨裁統治的餘毒下,政黨激烈競爭時,彼此藏污納垢在體制下的東西仍不少。
他指出,幾位涉案總統的時間點,幾乎都在競選期間,包括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甚至巴拉圭等國都曾傳出類似傳聞,而就他所知,不少總統為了籌措連任的競選經費,利用執政之便,把開設在自己名下的基金會、公司、民間組織的帳戶,提供給我方做為援助的計畫單位和名目,「對台灣來說,確實很難辨別真偽!」
一位資深外交官也透露,台灣和中美洲過去只能利用一年一次的高層出訪,或是透過工作階層來談合作計畫,但從去年八月台灣和中美洲正式啟動有高度外交象徵的「中美洲高峰會」後,各友邦元首和外交部的互動就頻繁了不少。面對面的對話、透明化的資訊,讓各國之間有了「比較籌碼」的管道,不少需要選舉經費的總統也因此動上歪腦筋。
金援大小眼導致政敵不滿
他也進一步透露,「台灣金援之所以會被涉案總統的政敵抹黑,就是因為援助分配不均!」過去經驗發現,中美洲因為政黨鬥爭激烈、輪替率也相當高,導致政權生存率通常不久,因此外交部在進行「政治投資」時,往往容易失去準頭。他舉例,通常外交部會資助有分量或有潛力的政黨,由於其他在野小黨「族繁不及備載」,難免會有大小眼之分,導致政敵眼紅,把流彈掃到台灣。
在醜聞還未查證屬實之前,媒體真真假假的報導,也是推波助瀾的工具之一。一位資深大使分析,中美洲政黨惡鬥時,媒體往往也受制政治,有很多是出自「政治利益」、甚或是中國方面花錢給資料的不實報導,他舉例如哥國媒體不停的報導,指稱羅德里格斯已經自首說,「台灣把幾百萬美元直接匯到他的帳戶!」不但明顯違背外交執行原則,也不合乎慣有的做法。
處理不當造成負面形象
事實上,從前總統李登輝的「太平之旅」開始,到近年來副總統呂秀蓮、行政院長游錫堃的多次中南美之旅,各中南美媒體事先都會報導傳言台灣將帶來多少錢,援助某些特定政治勢力,每一次我高層出訪的國際記者會上,中南美各國的媒體也會站起來,以相當不敬的口吻詢問我國高層,「帶了多少錢?」
甚至連前行政院院長蕭萬長訪南歐的馬其頓共和國,最後一天的記者會上,馬其頓的記者當場還質問,所謂的3億美元為什麼沒看到?每每讓台灣外交人員很難看,千篇一律用所有援助都是「按計畫」進行,強調絕無額外補助特定政治勢力,讓這些敦睦之旅,總是在最後面對該國媒體時,氣氛有些僵。
蕭萬長任行政院長時訪南歐的馬其頓共和國時,遭馬其頓的記者質問,所謂的3億美元為什麼沒看到?(新新聞資料照)
「台灣應該學到教訓,過去援外的處理確實有瑕疵!」淡江拉丁美洲研究所教授白方濟(Francisco L. Perez)認為,這一連串的中美洲「貪污風暴」之後,台灣社會不應該只是去鑽在「誰給了誰多少錢?」之下,畢竟這些傳聞都有可能只是政治鬥爭的產物,司法論斷尚未出爐。台灣應該極力面對的,是如何擺脫「貪污共犯」的國際負面形象,檢討是否外交工作的「外在宣傳」沒做好,「也別忘了和友邦其他政黨維持住平衡的發展關係!」。
(相關報導:
歷史新新聞》花錢買朋友時限多長?1991年李元簇率團往尼加拉瓜「灑錢」實錄
|
更多文章
)
(本文刊登於2004年10月28日出版的921期《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