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砲戰63年,總統蔡英文選擇不赴金門參加紀念儀式,而是一早去打高端疫苗,之後赴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以及防空暨飛彈指揮部視察。蔡英文決定不去金門是個正確的選擇嗎?
蔡英文不去金門的理由是基於防疫考量、避免跨島移動。總統出門的確很麻煩,有一堆隨行人員,離島入境還得快篩。不過,如果總統真的想去金門,這些技術問題都可以克服的。也許蔡英文選擇不去金門的主要考量是:國民黨兩位黨主席候選人朱立倫、江啟臣都先後到金門紀念八二三,藍營內戰成了焦點,她若去了恐怕讓行程失焦。所以民進黨發出新聞稿抨擊國民黨為了競選黨主席爭相消費八二三,說「八二三精神」不應淪為國民黨黨內選舉題材。府方幕僚也放話說,朱立倫跟江啓臣只是為了選舉「蹭」八二三,兩人卻毫無國防政策主張。
蔡英文在臉書上說:「一黨一派無法抵禦外侮,同心協力才能守護國家!」還說:「台澎金馬是生命共同體,國人團結,國家一體,這就是我們要讓世界看見的八二三精神!」只是蔡英文不想和國民黨人一齊「蹭」八二三,卻也失去一次掌握話語權機會──在阿富汗事件後,台灣執政者可以藉八二三的歷史舞台對世界、對人民清楚表達自主防衛決心。

八二三測試美國人協防台灣決心
金門與八二三對台灣的確有其重要意義。中共建政之後,把「解放台灣」當做首要目標,但一直未成功。到了1954年年中,美國與台灣積極討論協防條約,中共解放台灣的策略也做了調整。當年9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解放台灣宣傳方針的指示》指出,解放台灣是「既定方針」但也是「長期且復雜的戰略任務」。中國必須先建立起強大海空軍,所以鬥爭是長期的;由於美國涉入,台灣問題已不僅是國共內戰而是複雜的國際問題。這個文件指出,解放台灣的鬥爭除了軍事與外交,還必須在「宣傳工作、政治工作、經濟工作等方面同時加緊努力」,宣傳工作就我們今天說的「認知作戰」。毛澤東在1955年給赫魯曉夫的信中提出「分兩步完成解放台灣的任務」:第一步是解放沿海島嶼,第二步才是解放台灣──後者可能需要很長時間。
到1958年中東情勢拉警報,遠東也跟著緊張。7月18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在北京懷仁堂召開緊急擴大會議,軍委會主席毛澤東宣佈:「世界上有一個地方叫中東,最近那裡很熱鬧,搞得我們遠東也不太平;人家唱大戲我們不能只做看客,政治局做出了一個決定——砲打金門!」
毛澤東說,美、英軍隊「鎮壓中東人民的反侵略和民族」,中國人要有實際行動支援──攻打金門馬祖等外島、牽制美軍在遠東的兵力,就是一種支援。蔣介石則稱,當年7月赫魯雪夫訪北京「交給共匪朱、毛的任務,就是開闢遠東戰場。」
1954年12月《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隔年1月美國國會立法授權總統得緊急用兵協防台灣。對毛澤東而言,八二三砲戰不只是軍事行動也是政治戰,是要測試美國人防衛台灣的決心──包括是否會協防外島。 (相關報導: 蔡英文打高端疫苗首日 總統府向國人報告 | 更多文章 )

日本不會戰略清晰地協防台灣
去年8月10日前總統馬英九在一場公開演講稱:「解放軍攻台是首戰即終戰,讓台灣沒有機會等美軍援助,而且現在美軍根本不可能來。」兩周後,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酈英傑(William Christensen)與蔡英文一同在金門出席八二三紀念活動,很明顯地美方是在回應馬英九的質疑。當時美國總統川普正積極聯合台灣打擊中國,而8月又正是美台「安全合作月」(Security Cooperation Month) ,AIT要藉八二三來表達「美台安全合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好幾十年前,也一直是我們伙伴關係中極為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