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鼓勵消費的社會,用後即丟、壞了就換的想法很尋常,但故障能修、牙刷換個刷毛可以再用,減少垃圾並非高論,只須改變消費行為,巴黎「零垃圾之家」推廣的就是這樣的理念。
海龜、鯨魚吞食大量塑膠垃圾死亡的新聞很容易獲得關注,在法國,有不捨海龜鼻子被塑膠吸管貫穿的高中生創業販售可生物分解吸管,有家庭挑戰「零垃圾」生活,有餐廳致力於「零廚餘」,無包裝超市和二手服飾店陸續開張,全國各地「零垃圾」組織也一個接一個成立。
還有一些同好會舉辦「零垃圾」野餐,從製作餐點、攜帶食物到出遊,都不必製造垃圾,示範「零垃圾」生活並不是做不到,也沒有想像中那麼不便,一種新的生活模式隱然成風。
根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2017年調查,法國人平均一年製造513公斤的垃圾,平均每天1.4公斤,大有可以減少的空間。
法國零垃圾組織(Zero Waste France)2016年構思成立一家專門推廣「零垃圾」理念的店舖,在830人合力籌資下,「零垃圾之家」(Maison du ZeroDechet)2017年7月在巴黎蒙馬特(Montmartre)開幕,第一天就吸引約1000人參觀。
住在蒙馬特的亞歷山德拉(Alexandra)曾在海灘、鄉間看到遍地塑膠垃圾的畫面,民眾意識到這種「共業」自己也有份,因此開始盡量選購可重複使用的東西,不買市售洗髮精和洗手液,避免一直丟棄瓶罐。
有民眾說:「只是改變一些行為,並不影響日常生活,所以大家都做得到,改變消費習慣是很容易的。」
所謂「零垃圾」並非真的做到一點垃圾都不製造,而是盡己所能減少不必要的垃圾,越來越多人認同這個理念,想落實在生活中,卻不知道如何踏出第一步,「零垃圾之家」就是為此而存在。
這間小店的明星商品包括可水洗式卸妝棉、無包裝的洗髮皂和固體牙膏、可更換刷頭的木製牙刷、可換刀片的金屬刮鬍刀、布質衛生棉、可取代塑膠袋或保鮮膜的蜂蠟紙、可重複使用的咖啡濾紙等。
「零垃圾之家」資金來源超過7成是販售商品收入,但不以營利為目的,店內營運和活動大多由70名志工輪班策劃,以推廣垃圾減量的生活理念為主。
這裡每週都有活動,尤其各種工作坊相當受歡迎,有的教人自製洗潔劑、體香劑、洗髮皂、牙膏等日常用品,有的教人拿舊褲襪製作清洗用海綿,有的指導零廚餘食譜和做菜方式,有的教人延長家電壽命和改造舊家具。
也有一些學術性工作坊,請來心理學者探討人與消費的關係,檢視自己的消費模式,繼而思索購物行為背後的情緒反應及動機。
還有一個工作坊教人「解剖垃圾桶」,從自己丟棄的垃圾中,思考哪些東西可以改用更永續的替代品。
人們把廢棄物扔進垃圾桶後,就不會再看那東西一眼,但若認真看清自己丟棄了什麼、多想一秒,或許會更明白真正所需,把多餘的東西清出自己的生活。 (相關報導: 隱形眼鏡用完千萬別丟馬桶、水槽!專家公開「最正確處理法」,亂丟恐嚴重衝擊環境! | 更多文章 )
「零垃圾之家」志工蓋林(Marie Guerin)家裡以前的浴室3層置物架擺滿東西,最上層有乳液、丈夫的刮鬍用具;中層有化妝包、卸妝棉和十多個瓶罐;下層是洗髮精、香水和牙膏,同類產品還不只一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