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高雄氣爆當晚,高醫附設醫院的急診室,總共接收了42名傷患。當晚進到急診室內的人,不少受到大面積的燒燙傷,而這些病人很可能因高溫造成喉頭水腫、引發呼吸緊迫而有生命危險,必須立刻插管治療。當晚值班的外傷科醫師蔡鋒繼為了救人,在1小時內連續為10位病人插管。
急診室現場分秒必爭,而當像氣爆這樣的大型災難發生時,更考驗醫療體系的承載能力。然而,即使像當晚高雄地區各大醫院急診室已收容比平時多3倍的傷患,第一線救災、醫護人員除了要忙救人,還得分神回應各方的詢問和確認電話。

「第一線救護人員根本沒時間隨時電話回報…」
一位急診醫生透露,台鐵普悠瑪翻覆事件發生時,由於全國矚目,當時行政院「照三餐」關心收留最多傷患的羅東博愛醫院,導致醫院得在救治之餘多派一名員工專門回應各方的詢問。
「很多人覺得,部長在他背後要資料的感覺很有壓力,所以要一直打電話到第一線;但對救護人員來說,現場最重要,他忙得要命、根本沒時間電話隨時回報。」該名醫生直言。

高醫外傷及重症外科外傷登錄師李佩玲轉述,急診現場需面對大量性命危急的病人,但無論是衛生局為了更新傷患數字、或是家屬要找人,都會直接打電話進急診室,讓同事在忙碌之餘還得找負責人回報數字。
「訊息不夠流通」會造成哪些問題?
救護車上的救護人員要找病床、回報病人狀況;公部門要掌握傷患人數和病情;醫院要回報資料、確認即將來院的傷患病情,都要透過電話單向傳遞訊息。高醫外傷及重症外科主任陳昭文指出,類似的模式在時間、資源充沛時或許可以運作無礙;但當像氣爆那樣的重大災難發生時,就可能因訊息傳遞過慢而延誤傷患後送時間。
若能讓病患在最短的時間內被送到最適合的醫院,就能減少患者在到院前死亡的機率。為了加速溝通流程,2010年高醫開始在高雄地區推動「高屏區緊急醫療應變聯盟」,用燈號顯示各大醫院急診室的病床狀況,提供救護人員在運送傷患時參考。但高雄氣爆後各方檢討當晚情形,認為雖然知道急診室壅塞程度,可因資料並不完整,導致電話還是打不停。

6成訊息量都可省略!「救急救難一站通」是什麼?
2016年陳昭文與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屏東縣衛生局、澎湖縣衛生局、高雄市政府消防局、中研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等單位合作提出「救急救難一站通」的計畫,把來自EOC緊急醫療應變中心、消防局、衛生局、醫院與救護車的資料統整在同一個平台上。重災發生時,需要了解狀況的人可以直接點開網頁查看,不用再透過電話或無線電一對一溝通。
在「救急救難一站通」的模擬中,救護人員接到傷患後,可透過平板登錄患者狀況、同時確認哪間急診室還有病床、並通知即將前往;另一邊,急診室人員收到病人來的通知,可提早準備、或遠端掌握病人狀況;而要監控傷病狀況的衛生局,也可以直接看系統獲得資訊,適時介入調度床位。 (相關報導: 去年全台急診人次高達712萬!醫師:至少有一半的人不用去 | 更多文章 )
陳昭文等人以氣爆當時消防、醫院等相互連繫的通聯記錄分析,若使用「救急救難一站通」平台,則當晚有6成的訊息量都可省略。省下來的時間,除了能更快速啟動災害應變機制、更有效分配救護及醫療資源,也能讓救護、醫療人員更專心處理手中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