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報導,「嫦娥五號」飛船攜帶月球表面土石樣本返回地球。
據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報導,「嫦娥五號」返回器於當地時間17日凌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
嫦娥五號在月球正面西北方著陸。(BBC News中文)
上一次人類將月球樣本帶回地球還是40多年前的美國和蘇聯探月計畫。
「嫦娥五號」帶回的新樣本預計可以給科學家提供理解月球地質、早期歷史的資訊。
「嫦娥五號」探月計畫的時間線和BBC中文的跟蹤報導:
11月24日,中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此次發射任務是嘗試將月球岩石樣品帶回地球。
12月2日,「嫦娥五號」著陸器與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工作,按計畫進行表取採樣。
12月3日,「嫦娥五號」的上升器點燃引擎,帶著寶貴的樣品衝向月球軌道。
國際間的探月項目
中國探月計畫引來全球關注,人們在再度聚焦中國宇航發展的同時,也聯想到全球多國當下紛紛展開的一攬子探月項目。
紅色表示嫦娥五號的採樣任務地點;黃色代表阿波羅號任務曾經的採樣地點。(BBC News中文)
在上世紀冷戰高峰時期,世界的目光曾一度聚焦在美國和蘇聯2個超級大國的太空競賽上。那段歷史甚至被好萊塢多次搬上大銀幕,成為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
隨著蘇聯解體,美國全球戰略調整等諸多原因,美俄在冷戰結束後相對長的一段時間裡對耗資巨大的宇航項目投入均大不如前。美國甚至很長一段時間依靠俄羅斯火箭送宇航員前往空間站。
然而,有能力的世界各國對探月和宇航發展的興趣沒有止步。21世紀的今天,隨著多極化世界的逐步形成,昔日2強爭霸太空的局面,開始被美國、中國、俄國、歐洲、日本、印度和以色列等多方競爭與協作的趨勢取代。
在中國嫦娥系列飛船探月不斷取得進展的同時,美、歐、俄、日、印、以等月球計畫也在以各自不同的步伐展開。
BBC中文編輯匯集各方資訊,藉此機會簡要介紹一下除中國「嫦娥」系列計畫之外的國際間6大探月項目進展情況。
美國的「阿提米絲」計畫
阿提米絲(Artemis),是古希臘神話中掌管狩獵和生育的月亮女神的名字,因此美國登月計畫至少命名方面與中國的「嫦娥」有些許不謀而合。
美國上一次大規模登月計畫是上世紀60-70年進行的,以古希臘光明神(羅馬太陽神)阿波羅命名。在古希臘神話中,阿提米絲和阿波羅是孿生姊弟。
1969年冷戰高峰期間,阿波羅計劃中的美國宇航員成功登月。(BBC News中文)
作為「弟弟」的阿波羅計畫1969年率先載人登月距今已過50年。美國總統川普2017年12月正式授權開啟「阿提米絲」計畫。如今,美國航天局的「姐姐」計畫緊鑼密鼓,從研製新一代運載火箭和飛船,到最終計畫在2024年左右再度送宇航員登月。
據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介紹,與當年「阿波羅11號」降落在月球正面的靜海南部,而「阿提米絲」計畫落點位於月球南極。主要原因是,月球兩極可能存儲約4.5億噸的冰,如果是真的,建立月球基地之後的飲水和能源問題就可能較易解決。
俄羅斯的「月球」系列計畫
俄羅斯探月努力自蘇聯解體後有過相當一段時間的停滯。蘇聯1976年發射了最後一台月球登陸器「月球24號」。
隨著世界主要國家探月腳步加快,俄羅斯也再度開始推進自身的探月事業。
據介紹,俄羅斯雖然沒有載人登月計畫,但是至少凖備在2025年之前將3款新式探測器送上月球。
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Roscosmos)表示,新航天器分別名為「月球25、26、27」。俄方還表示希望能在2021年發射「月球25」。
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稱,「月球25」探測器應該可以在2021年3月完成,並計畫在同年10月1日左右發射。
與美國計畫相似,俄羅斯媒體介紹稱,「月球25」也將在月球南極地區「找水」,並測試軟著陸等技術。
俄羅斯媒體的資訊顯示,「月球26」和 「月球27」將在歐洲導航系統引導下在月球著陸,並對月球土壤、表面的岩石和塵埃開展採樣研究。
俄羅斯預計「月球26」和「月球27」將分別在2024和2025年發射。另外,俄羅斯還凖備繼續發射「月球28」和「月球29」,並運送月球車著陸以及採集更多月面標本。
歐洲的兩手齊下計畫
歐洲太空總署(ESA)的探月計畫既包含獨立自主研發部分,也有與多國、特別是美國合作的部分。脫歐之後的英國也會在具體項目層面繼續參與到歐洲和美國的太空計畫中去。
在大推力火箭方面,歐洲已經參與到美國新型大推力火箭的研發製造項目中,並將參與美國的載人登月計畫。
與此同時,歐洲也在開發自己的月球登陸器,以及為最終在月球建立基地並進而探索火星做凖備。
歐洲太空總署近期聲明,已與歐洲火箭製造商達成合作協議,將在2025年前開始登月,並謀求最終建立月球基地。
歐洲太空總署將使用這家火箭製造商的火箭攜帶登月所需的相關設備,還將開採月球表面的風化層。月球表面的風化層是一種可以提取水和氧氣的礦石,如果未來能有人類或機器人在月球駐紮,可以通過提取這些能源就地生產燃料,進而把月球基地當做太空探索的中轉站。比如在執行火星任務時,飛船可以先飛到月球,完成補給後再繼續前往火星。
印度的「月船」計畫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主席西旺1月曾表示,「月船3號」(Chandrayaan-3)探測器登月項目已啟動,各項工作「平穩運行」。據悉,「月船3號」將在「月船2號」基礎上展開,預計2020年底或2021年發射升空。
同期,印度首個載人航天飛行計畫——「加甘揚」計畫,也已經由印度空軍挑選4名男子送往俄羅斯接受訓練。「加甘揚」計畫2022年完成,屆時會將3名印度宇航員送入近地軌道,並在太空停留大約7天。
「月船2號」是印度第2個月球探測器。這一探測器2019年7月22日發射升空,但在9月7日嘗試在月球表面軟著陸時失聯。印度太空研究組織此後多次嘗試恢復通訊未果,外界普遍懷疑「月船2號」著陸器已在月球表面墜毀。不過,作為任務的一部分,「月船2號」的軌道器仍停留在月軌,開展系列實驗。
日本「太空人」計畫
日本太空計畫類似歐洲,也是基於與各盟國合作和自主開發雙軌式推進。
日本與美國簽署了協議,正式加入了美國主導的「阿提米絲」計畫,並希望最終能送日本「太空人」登月。
此前,日本太空人野口聰一(Noguchi Soichi)已經成功參與美國宇航計畫進入國際太空站。
首位進入國際太空站的日本太空人野口聰一。(BBC News中文)
此外,日本宇航研究開發機構(JAXA)也計畫在2022年送無人探測機登月觀測。
以色列「創世紀」計畫
據以色列科技部介紹稱,凖備在2024年之前發射「創世紀2」 (Beresheet 2)登月。這也將是以色列所發射的第2個月球探測器。
以色列「創世紀」探月器上的旗幟印有「小小國家,宏大夢想」的英文字樣。(BBC News中文)
2019年2月,以色列首個月球探測器「創世紀」號搭乘美國「獵鷹9」型火箭升空奔月。探測器由「以色列太空登陸組織」設計,在以色列航空航天工業公司、以色列科技部等機構支持下建成。在凖備登月數分鐘前,探測器與地面失聯,撞向月表。